随着我国经济运行从之前的“滞胀”阶段向“衰退”阶段过度,逆周期、跨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都已具备。
12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表示,中国将运用多种货币工具,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随后,央行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2月6日,宣布将于15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7日,宣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9日,宣布上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这些举措分别指向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扩大金融机构的息差收益以及遏制人民币兑美元的强劲升值势头,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
实际上,货币政策的这些举措,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精神相吻合。
这一年度重磅会议,除了研判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之外,还专门对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厘清,从而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形势研判方面,中央认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需求收缩主要表现为房地产市场进入长周期下行阶段、疫情反复和收入放缓拖累整体消费、出口未来将面临市占率下降趋势;供给冲击主要表现为全球价值链阻滞带来的芯片等中间产品供给不足,以及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阶段性能源供给不足;预期转弱则表现为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和企业扩大投资意愿不足。
因此,会议将明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对“六稳”、“六保”的重新强调,以及要求“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意味着稳增长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在重点工作方面,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这体现出政策将以稳为主,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性措施,但政策会适当前置,以对冲明年上半年更为严峻的下行压力。
具体来看,以下政策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注重精准”,意味着要通过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的支持,以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可持续”指的是在地方政府债务率达到100%的红线之后,必须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政策基调由2021年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回归到2020年的“灵活适度”,实际上已有边际宽松的含义在。会议还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三是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会议要求在房住不炒前提下,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前者意味着保障房建设可能取代商品房建设,成为房地产投资增长的抓手;后者意味着保销售将是商品房市场的当务之急。
在重大问题方面,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共同富裕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此次会议对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做了进一步阐释,强调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会议要求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这一严厉提法,意味着将会对资本所能进入的领域和所能从事的业务进行限制,防止资本经营无序扩张和加杠杆,降低社会系统性风险。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这既包括油气等资源产品,也包括粮食等农业产品,这些饭碗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总的原则是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会议要求,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
其中企业自救主体责任,或针对的是恒大等房企违约事件。经济下行中企业恶意逃废债现象可能会增多,必须对此予以警惕。
五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此次会议要求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而“立足以煤为主的国情”,“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等提法,均有助于稳定能源供应,减少供给冲击。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