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值得关注的国际事件,包括美国与OPEC+的石油博弈、新冠变种Omicron袭击全球等,但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美联储主席的人选确认。
美元是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关键货币,美联储主席也是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央行行长。其人选问题,不仅关系到美国的货币政策走向,也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现任主席鲍威尔虽被前任总统特朗普多次抨击,但受到现任总统拜登的信赖。22日,拜登总统提名其连任美联储主席,“以保持美联储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而坊间更为看好、鸽派程度更深的布雷纳德则被提名为副主席。如果不出意外,鲍威尔的第二任期将于明年2月开启,这意味着美国将会继续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市场对此反应积极:美元指数攀升至去年年中以来新高,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一度回升至1.6%以上。
24日,美联储公布11月会议纪要。美联储官员认为,能源价格、工资和住宅租金等上涨加剧了通胀压力。虽然物价上涨主要反映了暂时性因素,但通胀压力消退所需时间可能比先前预估的要长。有官员担心,现在企业会将更高的生产成本转嫁给客户,员工要求加薪的能力也在增强,可能导致高通胀更加持久。如果通胀率持续高于2%的长期通胀目标,且对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两大目标构成风险,美联储将“毫不犹豫采取适当行动”,调整资产购买步伐,并较此前预期更早提高利率。
此外,出于对通胀压力增加的担忧,一些美联储官员希望以每月超过150亿美元的速度更快缩减资产购买规模,以便给美联储更早加息留出空间。高盛随后预计,美联储明年1月将把Taper幅度扩大一倍至300亿美元/月,3月结束Taper,6月、9月和12月各加息一次。
美联储货币政策有望加速正常化,其他经济体则继续抢跑加息。上周新西兰和韩国分别加息25个基点至0.75%和1.0%,均为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加息。新兴经济体土耳其却逆势降息,19日下调基准利率100个基点,两个月来连续第三次降息,进而引发了里拉的断崖式下跌和国内对总统经济政策的强烈不满。
国内的关注点则在于跨周期调节的继续蓄力。
18日,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在高基数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22日,他在上海主持召开的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再度指出,国内外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
19日,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与二季度“国内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相比,更加强调阶段性和周期性因素。
经济下行已经成为高层共识。下一阶段如何稳增长,还有待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但目前政策走向已经露出端倪。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在三季度报告中强调要“以我为主”,并删去了“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和“管好货币总闸门”的表述,传达出政策转向的信号。一般来说,“大水漫灌”对应的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货币总闸门”对应的是信用社融,这意味着下一阶段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将保持相对充裕,“宽信用”也将更为积极。
但考虑到调结构的诉求,预计整体宽信用的可能性不大,央行将继续落实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都将继续发挥作用。房地产金融政策也将在“底线思维”下继续纠偏,以缓解部分房企面临的资金压力。
财政政策方面,24日国常会要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专项债管理政策衔接,更好发挥专项债资金带动社会资金的作用,扩大有效投资,以利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包括加快今年剩余额度发行,力争在明年初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梳理明年专项债项目和资金需求,合理提出明年专项债额度和分配方案,研究依法依规按程序提前下达部分额度。
目前财政政策受到两方面的约束:一方面,截至2021年10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96549亿元,而根据2021年预算报告推算的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为29.7万亿,地方政府债务率已经触及100%的警戒线,继续加杠杆空间不大。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财政政策加码,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综合来看,预计2022年赤字率会小幅下调至3.0%,专项债规模会控制在3.75万亿左右,与2021年相当,组合式减税降费规模约在1万亿左右。
其他政策方面,需重点关注刘鹤副总理上周在《人民日报》的撰文《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可视为2022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政策主线。
一是共同富裕。总书记今年指出,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过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刘鹤强调,要坚持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共同艰苦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必须最为广泛有效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和专业技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杀富济贫、杀富致贫,避免掉入福利主义陷阱,通过14亿多人共同努力,一起迈入现代化。
二是绿色发展。刘鹤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按照“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先立后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总理在22日的座谈会上也强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避免采取运动式、冒进式、一刀切措施。
三是创新发展。刘鹤认为,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定义性特征,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由于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深入落实。
此外,应对人口老龄化也将是未来的政策重点。根据最新数据,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创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当年全国出生人口1200万人,比2019年下降18%,2021年可能跌破1000万,老龄少子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上周我国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未来将在养老金制度改革、三孩配套措施以及延迟退休年龄等方面出台最新政策。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