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以来,受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以及自然灾害影响,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绝大多数指标均弱于市场预期且较上月增速明显回落。
 
从生产端看。
 
先看工业。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由8.3%回落至6.4%,两年平均增速由6.5%回落至5.6%。1-7月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由7.0%回落至6.7%。
 
在此之前,7月官方制造业PMI生产指数大幅回落0.9个百分点至51.0%,已降至去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工业生产的回落,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求放缓。7月以来,消费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等终端需求均出现放缓,显示内需不足,而7月出口增速超预期回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由13.4%降至11.0%,显示外需亦在放缓。
 
二是其他因素干扰。7月份河南等地的极端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以及受气候影响的电力供应不足等,均直接对生产产生冲击。
 
再看服务业。7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由10.9%回落至7.8%,两年平均增速由6.5%回落至5.6%。
 
服务业生产指数的回落,应同7月以来疫情复燃和防控收紧密切相关。在以物理隔离为主的防控状态下,与长距离出行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以及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零售、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都将会再次受到冲击。
 
需要说明的是,7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5%,比6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与服务业生产指数相悖,原因或在于前者统计时间截至于当月25日,而疫情加剧正好是在7月下旬,所以商务活动指数未能充分刻画出疫情影响。
 
从需求端看。
 
首先,消费超预期回落。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12.1%回落至8.5%,大幅弱于市场预期,两年平均增速由4.9%回落至3.6%,为3月以来的最慢水平。
 
从主要商品看,汽车消费是最大拖累。汽车同比增速由4.5%下降至-1.8%,下降幅度为6.3个百分点;而除汽车外的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由13.1%回落至9.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3.4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7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速由28.6%回落至20.7%,但两年平均增速反而由6.6%回升至7.4%。1-7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6.7%,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受7月油价上调影响,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速反而由21.9%回升至22.7%。
 
值得关注的是,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可能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
 
其次,投资增速小幅回落。1-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12.6%回落至10.3%,两年平均增速由4.4%回落至4.3%,主要受基建投资拖累。
 
其一,前7月基建投资增速由7.8%回落至4.6%,两年平均增速由2.4%回落至0.9%。7月单月基建投资两年平均增速由2.6%回落至-1.7%,出现3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基建投资超预期回落,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一是极端天气。受台风、强降雨等气候变化影响,7月建筑业PMI下降2.6个百分点至57.5%,致使基建投资受到拖累。二是资金因素。直到7·30政治局会议定调之前,无论是专项债发行还是财政支出,均严重滞后于往年进度,这使得基建投资反弹乏力。
 
其二,前7月制造业投资由19.2%回落至17.3%,两年平均增速则由2.0%回升至3.1%,在三大支柱中唯一一个保持回升势头。但从单月增速看,7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则由6.0%回落至2.8%,亦出现明显回落。
 
7月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涨势有所抬头,中下游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挤压,目前已进入被动补库存状态,预计继续扩大投资的意愿不强,所以7月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已从73.6下滑到69.9。但政治局会议要求“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后续技改投资或将加速。
 
其三,前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15.0%回落至12.7%,两年平均增速由8.2%回落至8.0%,7月当月两年平均增速由7.2%回落到6.4%。
 
从销售来看,1-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两年平均增速由8.1%回落至7.0%,销售额两年平均增速由14.7%回落至13.1%,调控持续加码之后市场正在降温。但房企在高周转策略下加快竣工速度,1-7月竣工面积同比增长25.7%,与1-6月持平,这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表现出一定韧性。
 
最后,出口弱于预期。以美元计,7月出口同比19.3%,低于市场预期的20.8%和前值32.2%;两年复合增速12.9%,低于前值15.1%。
 
从外需来看,7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回落0.1%至55.4%,仍处较高水平,显示外需并不弱,但是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社会恢复正常状态,需求正从商品转向服务,这将对我国出口不利。从内部看,受台风影响,部分沿海口岸短期封港,叠加全球海运费用大幅上涨,我国外贸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边际走弱,也对出口形成干扰。
 
展望下一阶段。
 
7月数据弱于预期,相当程度上是受到自然天气变化的扰动,无论是生产还是投资,都出现了一定回落。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受国内外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也在边际衰减。
 
近段时间以来,德尔塔病毒在国内加速传播,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报告现有本土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数量不断刷新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的新高。疫情威胁之下,不少地方已经重新收紧社交隔离措施。
 
这一轮疫情中,西方国家却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即“放松管制+加强接种”。虽然德尔塔病毒传播速度更快,但死亡率并未上升,住院率反而在下降。因此,西方国家在启动第三针注射以加强保护力的同时,选择了开放社会。
 
这种情况下,国内外复苏进程必然出现错位。从国内看,在以物理隔离为主的防控状态下,长距离出行相关行业和线下接触型行业都将受到冲击,进而会对消费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从国际看,随着社会过渡到正常化状态,居民的需求会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叠加发达国家的生产修复,将会导致我国的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
 
出口放缓,消费承压,叠加房地产调控加码,下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必将明显加大。不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目标是6%以上的增长,实现这一目标压力并不大。

 

7•30政治局会议要求“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跨周期而非逆周期的表述来看,政策将会为明年留力,而不会在今年下半年提前发力。
 

实际上,财政政策已经为下半年预留了发力空间。截至今年7月份,专项债发行进度仅为37%,远低于正常水平,政治局会议要求“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意味着下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将会加快,基建投资增速将会逐渐回升,从而发挥托底经济的作用。与之配合,货币政策也会逐渐向“稳信用,宽货币”阶段过渡。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