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经济数据悉数公布。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5%,全年同比增长2.3%,GDP超过100万亿元,均好于市场预期,有望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指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从实际经济运行结果来看,这并不算过誉。
从季度增速来看,2020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急剧下坠—持续回升”的态势。
一季度疫情同时冲击供需两端,GDP出现了-6.8%的罕见负增长,二季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效,复工复产进程明显加快,供给端修复快于需求端,GDP回升至3.2%。下半年以来,需求端加速追赶供给端,推动GDP增速由4.9%回升至6.5%,超出6.0%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达到近两年来最高的季度增速。
这一过程中,经济增长动力逐渐由外生切换至内生。
二季度以来,受宽松政策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建投资增速率先反弹,前者于上半年末转正,后者于9月末转正。下半年开始,内生动力逐渐恢复,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转正,10月份餐饮收入增速转正,10月末出口累计增速转正,11月末民间投资累计增速转正,内生动力驱动经济增速加快复苏。
在经济持续向好的同时,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
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4%,连续6个月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日均新设企业2.2万户,日均净增1.2万户。四季度产能利用率为78.0%,较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达到201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民生领域在消化疫情冲击后也在持续向好。
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速为2.1%,逐季好转后与GDP增速基本持平。
具体到12月份数据来看,也有不少超出预期之处:
一是1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达到全年最高水平。这一数据,与制造业PMI在12月份小幅回落并不吻合,主要原因在于采矿业和公用事业的快速反弹拉高了工业增加值。
三大门类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较11月份加快2.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增速与上月持平;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1%,加快0.7个百分点。
12月以来,受工业品大幅反弹影响,采矿业增速反弹至年内最高水平;受严寒天气影响,公用事业增速也创年内新高。而在出口交货值由9.1%反弹至9.5%的带动,制造业增加值维持在年内高位。
二是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由-3.5%回升至-2.2%,超出市场预期。12月单月增速虽然由上月的12.5%回落至10.2%,为年内次高水平。
在投资的三大支柱中,制造业投资的回升幅度最大,单月增速也最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民间投资累计增速由0.2%回升至1.0%的年内最高水平。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主要受到工业企业利润持续高增、产能利用率饱和以及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有关。
三是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由6.8%回升至7.0%,12月单月增速由10.9%回落至9.3%,虽然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两位数增长局面,但总体仍保持韧性。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增速由1.3%回升至2.6%,销售额增速由7.2%回升至8.7%,均为年内最高水平,显示市场热度仍在。12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增速之所以出现3月以来的首次出现同比少增,原因或许在于银行的按揭贷款额度用尽。
房企全年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长-1.2%,施工面积同比增长3.7%,均为年内最高水平,企业仍在加快施工和周转速度。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房企购置土地面积增速由-5.2%收窄至-1.1%,结束了持续5个月的增速下降局面,或许与地产融资的三道红线、银行贷款的两道红线均于2021年1月1日实施有关。
不过,在这份完美答卷当中,也有一些瑕疵值得关注。
一是12月服务业生产指数由8.0%回落至7.7%,这与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由55.7%回落到54.8%相一致,原因或在于近期的零星散发疫情对于线下接触型服务业的冲击。
二是基建投资累计增速由1.0%回落至0.9%,12月单月增速则由3.5%回落至-0.1%,为2020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本轮稳投资过程中,基建投资增速一直相对偏弱。原因包括财政支出侧重于“六保”“六稳”中的民生支出,地方缺乏优质项目对接专项债等。而12月之所以明显回落,可能还同寒潮影响施工进度以及财政部限制突击花钱、12月财政支出幅度偏弱有关。
三是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由5.0%回落至4.6%,实际增速则由6.1%回落至4.9%,明显弱于预期。
12月份城镇居民失业率并未恶化,四季度居民收入水平仍在回升,餐饮收入增速由-0.6%回升至0.4%,显示出疫情影响并不显著。这种情况下社零之所以增速回落,主要是受到汽车消费的拖累。
12月限额以上汽车零售增速回落至6.4%,结束了此前连续5个月的两位数高增局面,带动社零走低。而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增速由4.2%回升至4.4%,仍然保持回升势头。而汽车零售增速之所以走低,除了基数因素之外,或许也显示出车市的后继乏力。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之所以能够交出一份完美的经济答卷,核心经验在于成功实现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这一做法一方面使供给端率先修复,出口恢复的同时还取代了其他国家的出口份额,在国际市场占比再创历史新高,进而带动制造业投资、居民就业和广谱消费;另一方面使经济社会快速恢复到开放状态,线下接触型服务消费正常展开,推动整体消费水平持续回升。
不过也要看到,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的幅度正在减弱。
目前疫苗已经开始量产并在高收入国家率先使用,世界正在向后疫情时代过渡。在其他经济体复工复产加速之后,我国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将会相应回落。此外,我国部分地区疫情呈点状散发,防控措施有所收紧,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会对服务业和消费形成拖累。
在这种情况下,预计我国的经济增长动能将会边际减弱。
实际上,四季度GDP环比增速已经由上个季度的3.0%回落至2.6%,连续第二个季度回落,这一势头预计将会延伸至2021年。毕竟,疫情之前10年间,我国GDP环比增速很少超过2%。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指出,“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下一阶段,宏观政策仍需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内经济恢复情况调节政策的节奏、力度和重点,继续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