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进入2月,我国经济继续稳健复苏,就地过年政策平滑了生产,对消费也未产生明显冲击,出口在全球经济重启后继续保持动力。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财政政策保持适度支出力度,统筹收入、优化支出、强化绩效;货币政策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逐步回归常态化;监管政策继续抓好各项补短板、防风险工作。此外,农村投资、交通基建投资与生态绿色产业投资等领域迎来诸多利好,各部委、各地方也积极行动,力促“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财政政策


 

2021年,在经济持续回暖的大背景下,针对疫情出台的各项宽松措施将有序退出,但财政收支矛盾仍存,紧平衡格局料将延续,财政面临多重目标。2020年政府负债率上升7.5个百分点至45.8%,风险总体仍可控,但赤字大幅扩张不能是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是“提质增效”和“更可持续”,既要保持适度支出力度,又要统筹收入、优化支出、强化绩效。

 

2月以来,财政政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3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2021-2025年,中央财政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这些企业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支持部分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强化服务水平,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二是增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严格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部2月9日印发《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平台管理办法》,要求地方财政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在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平台相应栏目及时公开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项目、还本付息、重大事项、存续期管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财政状况等相关信息。

 

三是推进纳税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财政部等四部门2月22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试点工作的通知》,拟在前两批试点的基础上,再选定一批单位开展增值税电子发票电子化报销、入账、归档试点工作,形成示范效应,从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制度和标准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与前两年不同,目前2021年地方债提前批额度仍未下达,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为对冲疫情负面影响、托底经济发展,2020年专项债规模大幅增加,投入补短板的重点基建领域,但是项目储备数量增速不及专项债扩容速度,提前下达或增加专项债资金闲置的可能性。其二,2020年新增专项债发行于10月结束,较2019年延后了一个月,考虑到项目储备、申报、下达额度、发行的全流程耗时较久,且今年3月初即将召开“两会”、确定2021年新增地方债限额,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额度的时间相对紧迫。其三,当前部分地区债务滚动压力相对较大,会对新增专项债发行需求形成一定挤出。

 

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预计财政政策的力度会有所下降。赤字率会重回3%左右水平,低于2020年的3.6%,略高于2019年的2.8%;专项债规模仍然保持在3万亿以上,低于2020年的3.75万亿,略高于2019年的3.06万亿;财政支出保持适当强度,但重点会转向科技、文教体育、农林水和新基建等领域。

 

货币政策


 

虽有疫情扰动,但我国仍在2020年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进入2021年,1月金融数据也表现亮眼。基于此,央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趋向乐观,进而对货币政策取向的表述进行了微调:一方面,稳健基调未变,延续202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的精神,强调“稳字当头,不急转弯”、“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另一方面,指出要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

 

总体而言,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特征进一步淡化,逐步回归常态化。

 

一是公开市场净回笼释放中性信号。2020年下半年以来,地方国企债务风险上升,加之结构性存款大规模压降,因此央行通过偏宽松的公开市场操作和超额续作MLF对冲流动性风险。而2021年1月以来,信用风险有所缓解,货币政策边际收紧,逐步向正常化回归。具体来看,与前几年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或定向降准呵护跨春节资金面有所不同,2021年春节前,央行仅通过7天和14天逆回购投放了4300亿元跨节资金,投放量为历年低位,这与就地过年、缴税高峰错位、地方债发行不及往年等因素有关,也传递出货币政策中性信号。从整个2月份来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以净回笼为主,共通过逆回购投放资金8300亿元,回笼资金11340亿元,合计净回笼3040亿元;同时,等量续做MLF,货币调控保持稳健,资金面维持紧平衡格局。

 

二是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202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判断短期利率走势要关注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正从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不断完善。从政策利率上看,自2020年4月以来,7天逆回购利率维持在2.20%不变,一年期MLF则保持在2.95%水平;从市场利率波动来看,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强政策利率对市场利率的引导,2月DR007加权平均利率围绕2.2%水平上下波动趋势显著,引导效果显现。此外,2月20日LPR报价继续按兵不动,已经连续10个月持平,也彰显出货币政策“稳字当头”态度。

 

三是结构性支持工具继续发力。《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小微、扶贫等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长速度加快,绿色贷款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继续强调,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央行将继续通过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投向,对重点领域发挥精准滴灌作用。

 

四是防风险权重有所上升。央行强调,要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央行认为我国经济正在向常态回归,宏观形势总体向好,同时也强调了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基于此判断,货币政策将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寻求平衡,同时防风险权重有所上升。考虑到疫情期间宏观杠杆率大幅攀升,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央行将加大对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务风险、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防风险考量,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

 

政策发力显效和疫苗大范围推广应用下,近期全球通胀预期再度上升,市场对全球主要央行宽松货币政策提前转向产生担忧。但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主基调,且处于猪周期下行阶段,通胀压力尚不大,对货币政策掣肘有限。展望全年,货币政策将根据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和国际形势变化灵活调整,稳步推进正常化进程,不会出现急转弯,在稳字当头的框架下加强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结构性支持,呈现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特征。

 

监管政策


 

春节前后,监管部门毫不放松抓好各项补短板、防风险工作,不断强化金融监管体系。春节前,央行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重点整治地方性银行的异地存款。国务院颁布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将其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春节后,银保监会发文明确银保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四项重要原则,将声誉风险纳入法人监管体系,并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制定《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一是地方性银行异地存款受限。监管部门在整治同业业务、理财业务、互联网贷款和异地贷款业务后,开始将重点放在了地方性银行的异地存款上面。2021年2月4日,央行召开加强存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一方面明确存款基准利率作为整个利率体系的“压舱石”,要长期保留;另一方面明确规定督促地方法人银行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2月7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视频会议,亦明确提出地方法人银行要回归服务当地的本源,不得以各种方式开办异地存款。而此前2021年1月8日易纲行长在谈及2021年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时亦有指出“加强对互联网平台存款和异地存款的管理,维护存款市场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二是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上升到行政法规层面。2月10日,经李克强总理签署第737号国务院令,《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正式公布。我国199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界定了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一系列破坏金融市场监管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处置手段侧重于刑事打击,相关规定常见于司法机关出台的相关文件。此次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解决了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建立非法集资监测预警机制,并且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发挥网格化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非法集资的监测预警。

 

三是声誉风险将纳入法人监管体系。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良好的声誉和信用对金融机构而言尤为重要。2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了声誉风险管理“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四项重要原则,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事前评估、风险监测、分级研判、应对处置、信息报告、考核问责、评估总结等七个环节,建立全流程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声誉风险管理完整闭环;银行保险机构从风险排查、应急演练、联动机制、社会监督、声誉资本积累、内部审计、同业协作等七方面做好声誉风险日常管理工作。

 

四是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监管加码。为推动有效实施《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2月20日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对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的出资比例、集中度等方面细化审慎监管要求。与此前相比,《通知》收紧了互联网贷款政策要求,是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进一步细化和修正。

 

五是就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征求意见。2月26日,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保险机构恢复和处置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一方面是为了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提高监管统一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强化金融机构审慎经营的理念,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办法》明确了依法有序、自救为本、审慎有效、分工合作等四项原则,强调有序恢复和处置,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维护金融稳定。

 

稳投资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2月以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重磅文件的推出,农村投资、交通基建投资与生态绿色产业投资等领域迎来诸多政策利好。同时,各地方也积极行动,为2021年重大项目投资画出了“施工图”,促投资、谋转型等多箭齐发,力促“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随着中央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相关投资将进一步加快。一号文件提出,力争2021年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启动实施,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随后农业农村部提出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二是随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政策利好出台,全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将加速推进。《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预计“十四五”全国交通物流类投资需求将显著增加。此外,《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提出,建设沪深广、京港澳高速磁悬浮。“广深地铁”获官方确认,广州地铁22号线将延伸至深圳。未来磁悬浮通道、城市间地铁互通工程等轨道交通将成为建设交通强国又一个万亿级投资需求。

 

三是绿色环保生态产业投资迎来多项政策利好。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做好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科技部印发《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在国家高新区率先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碳达峰等目标,部分高新区率先实现碳中和。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将构建绿色创新现代产业新体系,在绿色生态上下更大功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四是多地公布稳投资“施工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如2021年湖北省力争新开工4274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加快推进4881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陕西省召开稳投资工作会议指出,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上半年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要达到60%以上,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开工率要分别达到50%、80%、100%。贵州省下达2021年重大工程项目名单及推进计划,共安排重大工程项目407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400.7亿元。安徽省各市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49个,总投资1130.07亿元,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12个领域。2021年河南省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2772个重点项目参与其中,总投资达1.6万亿元。

 

五是各项资金政策支持投资资金保障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实施最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投融资政策,健全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为市场化运作的交通发展提供融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建立绿色债券评级标准。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此外,基建REITs继续加快推进,深交所基础设施公募REITs技术系统正式上线,审核业务系统、信息公开网站和网下发售系统将自3月1日起启用,将全力做好项目审核、发售、上市、监管等工作,全面提升试点工作各环节服务质效,确保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工作开好头、稳起步。 

 

促消费


 

1-2月份,随着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态势不断好转,居民消费信心趋于增强,叠加消费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元旦、春节等积极因素推动,使消费市场“暖”开局。据商务部监测,春节期间(2月11日-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

 

2月的促消费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2月9日,商务部召开全国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今年要围绕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大力提升服务消费。主要措施包括推动居民生活服务业恢复增长,促进提振餐饮消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实施好“家政兴农行动”,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完善便民消费服务设施,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推动便民服务设施进社区、进居民点。

 

二是扎实推进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2月8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视频形式召开。组委会主任、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会上强调,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办好首届消博会的重要意义,坚决把防疫安全放在第一位,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对标国际一流展会,高标准高质量办好首届消博会。

 

三是启动“云游合家欢就地过大年”全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宣传推广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更好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就地过年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积极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媒体、平台增加线上线下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等要求,做好本地游,保障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假日旅游活动。

 

四是加强春节期间价格收费监管。2月7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价监竞争重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着眼保障人民群众就地过年和服务疫情防控大局,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力度,满足人民群众过年基本生活需要。

 

在政策呵护下,春节黄金周全国消费市场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升级类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珠宝首饰、服装、通讯器材、家电数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107.1%、39.0%和29.9%。二是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疫情防控带动安全、智能消费迅速壮大,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发展,网购年货、数字红包等消费方式成为今年春节新潮流。三是餐饮及文娱消费显著改善。餐饮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8.4%,已恢复至疫情前常态水平,比2019年春节增长5.4%。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70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四是受“就地过年”倡议带动,用工大省消费大幅增长。北京、上海、广东(含深圳)居民消费分别同比增长44.2%、32%、31.1%。

 

稳外资稳外贸


 

去年以来,我国吸收外资延续良好态势,服务贸易逆差大幅减少。根据商务部数据,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3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2020年服务出口下降1.1%、进口下降24%,贸易逆差下降53.9%。尽管疫情之下贸易和吸收外资都逆势增长,但是今年我国外贸形势仍严峻复杂,稳外资形势也存在不确定性。

 

2月以来,相关措施部署如下:

 

一是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实施。2月3日的国常会要求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其一,抓紧推进国内相关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协定生效即可落地实施;其二,梳理完善我国制造业质量标准、规则等,做好提升标准、完善规则等相关准备;其三,加大协定实施相关培训力度,帮助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熟悉协定规则内容和成员国关税减让情况。

 

RCEP的落地实施对我国在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大有裨益。其一是在推动外贸、投资增长的同时,也将极大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其二是大幅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倒逼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其三是为我国服务业高层次、全领域扩大开放提供了难得机会,将有力推动中国服务业提升发展质量。

 

二是就加入CPTPP相关事项开展积极研究。自RCEP签署以来,中国多次明确将积极考虑加入CPTPP。2月4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透露,中方正在就加入CPTPP相关事项开展积极研究,中方愿与CPTPP各成员就有关问题加强技术沟通和交流。2月24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加入CPTPP最新进展:其一是在内部对CPTPP的所有条款,进行评估、研究和深入的分析;其二是已经和CPTPP一些成员进行了非正式接触,也计划和其他成员再进行非正式接触。

 

CPTPP成员国间的贸易创造效应显著,且经贸整合程度也远高于RCEP;尽管短期内会对国内产业带来负面冲击,但是整体而言中国加入CPTPP利大于弊。但是按照现有标准,中国准入难度较大。最可能的路径是通过与全部成员国的非正式接触,获得设定履约时间表等特别待遇。

 

三是继续坚决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2月24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出席国新办“加快商务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专题新闻发布会,在谈及今年外贸形势及稳外资措施时谈到,今年的外资外贸形势依旧严峻复杂,将继续坚决稳住外贸外资的基本盘。

 

稳外贸方面,将重点实施优进优出计划、贸易产业融合计划和贸易畅通计划等三个计划,继续加强政策支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稳外资方面,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展望2021年,预计我国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供应链韧性将成为重要考量;外贸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特征,总体仍将保持强劲。

 

国企改革


 

2020年6月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2021年1月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研究部署2021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2月以来部委和地方均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

 

一是国资委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2月4日,国资委以视频会议方式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传达学习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通报2020年国有企业重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交流改革典型经验,对今年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会议要求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精神,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全面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落地上,确保今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

 

二是国资委就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热点问题答记者问。2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郝鹏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并就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热点问题答记者问。郝鹏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好推动重组、整合、调整、优化,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基础保障骨干企业,更好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着力推动落地见效,今年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

 

三是多地印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山西国资运营公司举行的新春团拜会上传出消息,山西要推动国资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激活用好存量上市公司,大力培育新增上市公司,全力提升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同时引导企业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打造2~3个像汾酒集团一样的企业。山西之外,黑龙江、安徽、广西等十多个省份已印发“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黑龙江、安徽一些地区提出“推动混改企业上市”。

 

区域发展


 

2月份,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亮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央领导节前地方考察,关心地方经济发展、民生事业。节前,领导人到贵州视察指导,亲切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要求把贵州一域与全国大局紧密联系起来,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此外,ZL赴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把惠民之事办实、利民之事办好,在持续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

 

二是推动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要求革命老区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纳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相关规划并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强革命老区与中心城市、城市群合作,共同探索生态、交通、产业、园区等多领域合作机制。

 

三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获批。近日,发改委函复同意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和改革探索进入加速落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成败。城乡融合发展涉及城乡要素流动、公共资源配置等多项重大体制机制的变革。此次试验区确定的11项任务,是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明确的部分改革任务和各地乡村振兴典型经验的深化与拓展。批准建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就是注重试点引路,用好试点这一重要改革方法,确保有关改革顺利推进,支持其在制度改革和政策安排率先落地,并在条件成熟时上升为全国性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乡村振兴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具体任务,做出系统部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表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2月以来,乡村振兴方面的相关政策包括:

 

一是发布一号文件,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与脱贫攻坚期间连续数年聚焦扶贫不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主题,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文件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是举行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三是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今年一号文件的关键词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意见》指出,要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乡村振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靠人才引领,低质量的教育培养不出高质量的人才。《意见》提出要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当前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所能培养的人才也越发丰富多元。《意见》要求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

 

房地产调控


 

在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引导下,涉房信用面继续维持紧平衡,叠加“就地过年”政策,2月全国低量级城市、城镇返乡置业需求受到较大影响,房企投资、土储等指标同环比有所回落。而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热点地区或高量级城市市场则因就地过年政策实现春节淡季不淡局面。此外,22个重点城市出台住宅供地“两集中”管理新政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各地在住房租赁及“因城施策”方面也有新动作。

 

一是22个重点城市住宅用地供应实现“两集中”,各地快速落实。2月18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文件要求近期包括北上广深等22个土拍热度较高的重点城市住宅用地挂牌出让实现“两集中”管理:一是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全年不能超过3次;二是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同时,要求各地出让方案应包括溢价率、竞价轮次和最高限价稳控预案,意图引导土拍市场合理竞争。随后,天津、青岛、郑州等地也出台了当地规范性文件。

 

土地供应“两集中”将会大幅提升单次供地规模,提高供地端透明度,规范土地要素流转,为企业提供更多选择,降低竞拍热度,进而控制地价上涨。但结合“三道+两道”红线强压,房企很难多轮重复进场,而是集中竞拍优质地块,提高竞拍热度,普通地块流拍风险相应增大。此外,新政明显有利于资金优势明显的龙头、国资背景房企,从而推动中小房企合作开发的“抱团取暖”和向三四线城市市场加速下沉现象。

 

二是重点城市加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2月以来,深圳、北京、上海、西安依次针对住房租赁市场出台政策,重点对租赁机构的资金监管提出严格监管要求,并以提供财政补助及奖励资金等形式推动各地住房租赁市场的规范发展。规范的对象主要包括市场主体登记信息、住房租赁中介机构行为、租赁资金使用、违规和高风险经营行为等四方面。其中,租赁资金是监管的重点内容,押金的支付方式和数额被明确规定,申请“租金贷”的行为和相关业务也被严格控制。此外,地方政策还对住房信息、租赁合同、交易服务、房屋安全、装修纠纷等各个环节作出进一步要求,并积极推动市场信息平台的完善。由此,在监管要求之下,长租公寓日常经营行为将更加公开透明,市场体系也将更加完善。

 

三是多地出台“因城施策”调控政策。2月,深圳、南京、广州多地出台关于限购、人才落户等方面的限制新政。值得关注的是,2月8日,深圳市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出台,公布了全市3595个住宅小区的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同时,开展专项检查行动,严厉查处房地产经纪机构二手住房挂牌价格超出成交参考价格的行为,引导理性交易,稳定市场预期,促进深圳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外,多地监管部门下发关于银行房贷集中度地方性细则,广东、海南等地的监管部门在全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基础上,上调地方性法人银行房贷占比上限2.0-2.5个百分点。“一行一策、因地制宜”体现了当下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灵活性,但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将对总体银行资金进入楼市有所松动。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