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历史人文


 

 

1. 施展:《枢纽:中国史纲50讲》

 

传统的历史讲述方式,要么就是教科书里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脉络,要么就是历史小说中的戏说、水煮、某朝的那些事儿之类,但施展却打通了中原和草原、中国与西方、政治与经济,以降维方式来俯瞰3000年的中国,读来极为过瘾通透。

 

2. 范军:《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

 

上卷写的是大明十六帝(豆瓣评分8.0),下卷写的是大清十二帝(豆瓣评分9.1)。

 

与一般的史学畅销书相比,这套书的好看之处一是在于作者对于明清两朝的制度与人情了如指掌,二是作者的文笔极为华美流畅。

 

3. 张佳玮:《历史与传奇》

 

张公子用五十余篇历史故事,将中外历史掌故的精妙之处、才子佳人的独特性情,深入浅出地进行梳理与分析,如话家常,很适合睡前翻阅。

 

4. 少年怒马:《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

 

作者据说是一个诗词大V,写作风格跟主业读金庸、副业读唐诗的六神磊磊有点像。读来轻松有趣,又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作者的洞见。

 

比如他写李商隐:“他的诗很少用生僻字,却很难翻译,从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这有点像王家卫的电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他写秦观:“不愧是婉约派大师,一出手就释放他的荷尔蒙,燃烧你的卡路里”。

 

5. 徐风:《江南繁荒录》

 

这是一本由小城阳羡折射江南变迁的散文集,作者的文笔非常典雅,读完感觉唇齿留香,足以涤荡掉我身上这些年来因写讲话和评论积攒下来而不自知的匠气。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赶上《中国城乡金融报》35周年生日,想起当年给报社投的第一篇稿子《卖花声里梦江南》。  

 

 

终身学习


 

1. 谢春霖:《认知红利》

 

谢据说是知乎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高人气作者。

 

他的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2019年我在莫干山把他的专栏读了一遍,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这本书算是自我管理类书籍中的集大成之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我印象最深的几点:多做那些可以产生积累效果的事情,充分利用“复利效应”;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判断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炫耀;知识之间必须建立连接进而形成体系。 

 

2. 九边:《向上生长》

 

九边是一个年轻的网络大V,码农出身,业余喜欢写东西。当初默默无闻,但架不住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坚持,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写手。

 

这本书很适合年轻人看。我受到的触动,一是要相信复利效应。如果我把当年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的习惯坚持下来,说不定也能成为网络红人;二是网络写作一定要浅白易懂。能把高深的道理,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话讲出来,这才是本事。

 

3. 王烁:《跨界学习》

 

王烁是财新传媒主编,著名学者。这本书来自于他在得到上的《30天认知训练》。

 

这其实是一门通识课。30个课时,分“穿透思考”“方法工具”“思想实验”“时代悖论”“另类视角”展开,每个课时都涉及相关理论的最核心部分,知识浓度极高。

 

我每听一讲,就被他提到的书吸引,跑开看一会儿,然后再回来。断断续续学了一个月,但仍感觉浮光掠影,需要回头再细看。 

 

4. 艾菲:《直击本质》

 

这本书跟很多类似的书一样,讲的都是如何提升思考力、重塑底层操作系统。

 

毕竟《教父》有言:“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书中介绍了迁移思考、升维思考和逆向思考这三种不同的思考方式,个人觉得挺有道理。 

 

5. 李源:《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

 

李源,小白精读创始人,《罗辑思维》前知识策划人,历史研究学者。

 

书里有句话挺有意思:读书记不住,恰恰是因为你想记住的东西太多了。留出30%的时间查找作者信息,可以让读书效率提升30倍。

 

书里介绍了两种精读方法,一种是独木舟法,顺流而下从头读到尾,提出一系列“是什么”“为什么”并思考;一种是潜水艇法,从2/3处开始读,跳过来寻找相关章节。

 

 

自我管理


 

 

1. 樊登:《陪孩子终身成长》

 

樊登曾经是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在央视当过主持人、在北交大当过老师,后来下海创业,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樊登读书会”,吸引了很多粉丝。

 

这本书是关于亲子教育的,其最大特点,就是引用了很多知名教育专家和专著的观点,具备很强的理论性和启发性,书中还穿插了不少自家孩子的案例,所以也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2. 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应用极广,据说还被运用到了外交领域,卢森堡博士本人还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书的内容很简单,主要通过各种案例讲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其实掌握两种表达方式即可:

 

一是诚实地表达自己。“当我看到/听到/想到……我感到……因为我需要/看重……你是否愿意……?”

 

二是关切地倾听他人。“当你看到/听到/想到……你感到……吗?因为我需要/看重……所以,你想……”

 

3. 克里斯坦森:《你该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克里斯坦森教授是世界管理学大师、哈佛商学院知名教授,曾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

 

书分为三部分:一是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什么是基础因素,什么是动力因素);二是经营好家庭(亲密关系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三是过正直的人生(坚持原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抵制诱惑最好的办法就是:永远不要迈出最危险的第一步)。

 

4. 泰普勒:《极简工作法则》

 

泰普勒有一套“人生法则系列”,在欧美国家极为流行。偶尔读读,会让人觉得振奋。

 

比如这本,我头天晚上没看完,第二天早上5点多起来接着看,直如打鸡血一般。

 

5. 乔纳森•劳赫:《你的幸福曲线》

 

所谓幸福曲线,即作者发现的一条U型曲线,个人的幸福感大多在40-50岁之间达到谷底,然后再逐渐上升。

 

这段底部区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用译者的话来说,一是在于比较之心。人近中年,大局已定,会在比较中产生焦虑和不满;二是人生目标的迷失和价值观的冲突。年轻时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到中年时会发现它们没什么意义,突然不知道自己该追求什么。 

 

6. 李新:《幽默感》

 

李新是国内知名的即兴喜剧及脱口秀老师。当年央视有一档《谢天谢地你来啦》,崔永元主持的,节目指导就是她。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就是“yes,and?”的思维方式,即只说是、不说不,然后顺着对方的话头再往下说,这是即兴喜剧的基本训练方式。

 

王烁的《30天认知训练》也提到,说no的人获得安全感,因为留在自己熟悉的原地;说yes的人才能开启朝向新世界的历险。

 

7. 《哲学的指引: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 《生命安宁: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斯多葛(Stoic)是教人怎样过好这一生的学问,源自希腊。

 

学派得名自Stoa Poikile,指雅典中心广场北侧的绘画长廊,创始人芝诺经常在这里给门人讲课。

 

斯多葛既不像犬儒主义一样弃世,也不像享乐主义一样沉湎物欲。斯多葛主张物物而不为物所物,既享受现实美好,又洞察其转瞬即逝。人生应追求有德性的生活,并等待命运女神的垂青。尽人事,听天命。

 

书中讲到了很多处世技巧:比如自律、幽默地回应侮辱、消极想象、区分事实与评论等。 

 

 

心理学


 

 

1. 刘嘉:心理学通识

 

刘嘉教授的学术背景非常显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最强大脑”首席科学家。

 

这本书里,他总结提出了心理学的四大公理:

 

第一,基因为心理设置了初始参数。基因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复制和传承自己,人的行为都是在为基因服务。从众行为、损失厌恶等,都可以从基因角度解释。

 

第二,大脑为心理提供了生理约束。用生理体验可以激活心理感觉,比如:用牙齿咬住一根铅笔可以让自己快乐起来,而用嘴唇叼住一根铅笔会让情绪低落。卡迪的《高能量姿势》,整本书都在讲这一点。

 

第三,心理可以扭曲现实。我们的心理世界并不是对外部物理世界客观、忠实的反应,而是根据基因的烙印、过去的经验、当下的物理世界以及大脑的约束而构建出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禀赋效应、酸葡萄心理等。

 

第四,社会是心理的最终归属。无论是臭名昭著的米尔格兰姆试验,还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都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

 

2. 陈海贤:《了不起的我》

 

网名动机在杭州。著名心理学学者,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其在浙江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被誉为最受欢迎的通识课之一。

 

《精进》一书作者采铜对这本书的评价:“这么说吧,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书,只有看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有这样一种感觉:它应该被译成100种文字,让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看一看。我们这个纷乱和矛盾重重的世界太需要这样一本书了。”强烈推荐。

 

3. 艾米·卡迪:《高能量姿势》

 

卡迪是社会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她的TED演讲“用肢体语言塑造你自己”的视频观看量近5000万,这次演讲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至今仍位列TED历史上广受好评的人气演讲。

 

书写得非常繁琐,包括各种各样的试验、不同人群的反馈等等,但对我们来说,只需要记住结论即可:

 

肢体语言不仅影响着他人对我们的感知,也影响着我们对自身的感觉。只需要保持短短数分钟的扩展性高能量姿势,就能调整你的状态,打造出强势心理。

 

 

数学科学


 

 

1. 吴军:《数学通识30讲》

 

吴军,前谷歌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计算机科学家、畅销书作家。

 

推荐学习一下吴军老师的这门课,不仅有那些曾经熟悉的知识点,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名人轶事,更会有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提升,最终会让你对数学的观感有彻底改变。

 

2. 邓纳姆:《天才引导的历程》

 

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现为美国穆伦堡学院教授,世界知名的数学史专家。

 

作者精心挑选了一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所创造的伟大定理,如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牛顿和欧拉。而这一个个伟大的定理,不仅串起了历史年轮,更串起了数学这门学科所涵盖的各个领域。

 

3. 史钧:《其实你不懂进化论》

 

据说欧美社会衡量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主要看两方面:是不是懂一些量子力学,是不是懂一些进化论。在我看来,后者要更重要一些。

 

因为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进化论,你就会明白自然界的发展是随机变化、自然选择的,人类社会也一样,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点上,它同经典社会主义的理念截然不同。

 

马特·里德利在名著《自下而上》里也说过,“演变远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更为常见,更具深远意义。它不仅仅局限于遗传系统,还能解释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改变方式:从道德到技术,从金钱到宗教。人类文化的发展,是渐进的、增量的、无预定方向的、自然发生的,并受种种竞争理念自然选择的推动”。

 

 

经济金融


 

 

1. 陆蓉:《行为金融学讲义》

 

陆蓉是“得到”App课程“陆蓉·行为金融学”主理人,上海财大的金融学讲席(首席)教授,据说她的课程一座难求。

 

书中有很多洞见,比如说:

 

信息没有上限,能力却有。你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积累,但是你的能力却是会封顶的。到了一定程度,随后到达的信息没有增加你的能力,却还在不断增加你的自信心。最终,你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就是人为什么一定会过度自信的原因。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自己能从股市里赚钱?为什么韭菜会一茬一茬长出来?原因也在这里。

 

2. 徐高:《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

 

书中有很多模型、推导、公式,非常学术化,跟我们现在的研究不是一个路子,但结论仍然给我很多启发,有打通任督二脉之感。

 

3. 洪灏:《预测》

 

洪灏是交银国际的首席,被彭博誉为“精准预测了2015年泡沫顶峰的人”。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长期视角,动辄几十年上百年,大周期套中周期,中周期套小周期,功课做得极其精细。

 

最后一章中的论述挺有意思:沃尔克驯服通胀,并长期趋势性压抑了社会的通胀预期,进而产生了三个社会后果——债券长期跑赢股票、美国消费中国生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4. 智谷趋势:《中国城市大洗牌》&《谁是中国城市领跑者》

 

对区域或城市的分析在网上很有市场,因为大家都只对自己相关的事情感兴趣。智谷是做这类研究的佼佼者。

 

书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写得简洁明快,读起来非常轻松。他们公众号的文章我也很喜欢,几乎没有超过三行的段落,非常适合这个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的时代。

 

5. 何帆:《宏观经济学30讲》

 

这是何帆老师在得到上的课,讲了宏观经济学中的增长、政策、危机、开放、应用和未来展望这六个模块。

 

宏观研究算是我的老本行,对何帆老师也足够熟悉,所以很快就读完了。印象最深的一句,“宏观研究不是程序员写算法,而更像是一个打地鼠的游戏”,很形象的比喻。

 

6. 马慧雯:《经济学小概念中的大学问》

 

作者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对“成本”“价格”“理性”等这些基础概念做了详细阐释,算是一种正本清源、不忘初心。

 

 

投资管理


 

 

1. 刘晓春:《一位银行家的管理笔记》

 

刘行长是我农培养的优秀银行家。

 

这本书涉及了时下的经济金融热点话题以及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如何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监管的逻辑和尺度、银行业如何转型与升级、突破金融科技瓶颈的五个闭环等。

 

突出的感觉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2. 陈琳:《今天我们怎样做银行》

 

这是金融道系列的第四本,中信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作者陈琳,银行战略咨询专家,财经作家,融至道咨询常务副总裁。

 

这本书按照从2013年到2019年的时间脉络,详细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变化。文笔轻快,不乏真知灼见。

 

但这本书对于融至道创始人金海腾的吹捧有点过度,书中经常可以看到“听闻此言,金海腾眼前一亮”“这也是金海腾所推崇的”“金海腾一言以蔽之”等等,似乎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一切尽在掌握中,说实话,有点影响阅读体验。

 

3.林皓墨:《散户的最后一课》

 

结论就是一句话:

 

对于普通散户而言,无法依靠自己的投资获得超额收益,散户的目标应该是获得平均收益。如果不按这个目标去操作,只会连平均收益也无法得到。

 

所以,别费劲去选股了,买ETF基金做被动投资就行。从2021开年的股市运行来看,投资ETF肯定比自己选股好。

 

4. 管清友:《股票投资课:做趋势的朋友》

 

管总最近出了好几本写给普通投资者的书,目的是“系统梳理市场留给我们的历史、数据和案例,进而帮你描绘出一幅完整而又清晰的投资地图”。

 

5. 方铭辉:《资管不可能这么有趣》

 

这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介绍了资管行业的业务类型和运作模式,包括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券商资管、私募基金等。想了解资管这个领域的可以看看。

 

6. 方铭辉:《12天理财精进》

 

大致翻了一下,对一句话印象深刻:

 

“其实,理财的定位并不是进攻,而是防守。正确地理财,可以守护我们的财富和生活。”

 

比如,你在2020年税后年收入是50万,即便全部进行投资,也很难在2021年获得50万元的收益。但只要保持工作,就可以在2021年再赚取50万元。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应该老老实实靠工作获得收入,很难指望通过理财获得人生逆袭。

 

 

通俗小说


 

  

1.东野圭吾:《放学后》

 

这是东野的出道之作,早期校园本格密室推理。语言朴实,情节也不算复杂,属于中规中矩的一本密室杀人推理小说。

 

唯一被东野迷津津乐道的,就是杀人动机略显费解。有人说,看不上《放学后》的要么太老,要么太小,分歧就在于对杀人动机的不同理解上。

 

2. 东野圭吾:《秘密》

 

写这本小说时,东野刚刚跟结婚10多年的发妻离婚,所以这本书写的很虐,一度让人泪目。

 

叙述语言很平淡,但还是有一句话击中了我:“总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群人做同样的事久了,有时会产生一种被世界抛弃了的感觉。”

 

3. 东野圭吾:《红手指》

 

这家人看上去再平常不过:前原和妻子人到中年,上有痴呆的老母亲,下有未成年的儿子。

 

平静在一个下午被彻底打破:儿子在家中勒死了一个小女孩。前原夫妇决心移走尸体,掩盖罪行。

 

前原的供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警方完全可以结案,但刑警加贺看到前原的母亲涂红的手指时,明白了事实真相。

 

4. 东野圭吾:《新参者》

 

加贺探案集中的一本,东野写东京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读来非常温暖。

 

5. 池井户润:《半泽直树》

 

以银行工作为背景的小说不多,这本写的还不错,书中也有很多对银行的吐槽,感觉很亲切。

 

已经拍成了电视剧,由男神堺雅人主演,据说是近些年来日剧中少有的佳作。 

 

6. 杨本芬:《秋园》

 

这本跟姜淑梅的《穷时候,乱时候》有点像。作者都是老奶奶,非专业作家,上年纪之后才开始写作,都获得了成功。但比较来说,姜奶奶的文字“更有劲儿”。

 

7. 马伯庸:《古董局中局》

 

这次马亲王从古董入手,搭建了一个鉴宝宇宙。

 

故事很吸引人,读完之后会发现有一些逻辑不太通顺之处,跟《长安十二时辰》类似,但在阅读快感的驱使下,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读完。

 

9. 紫金陈推理三部曲:《无证之罪》《坏小孩》《长夜难明》

 

《无》的故事架构跟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极其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模仿。

 

《坏》中朱朝阳手写日记的桥段也有对东野《恶意》的致敬。大热网剧《隐秘的角落》就是根据它改编的,据说改动不小,因为小说确实过于暗黑。完全忠实于原著,很有可能过不了审。

 

《长》是一本让人脊背发凉的小说,据说当时好多出版社都不敢出。

 

结尾终于扳倒了罪魁祸首,但是是拜上层老虎所赐,跟这些普通人长达十多年、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的努力无关。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