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进入12月,我国经济内生动力继续增强,但也面临疫情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冲击。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更强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通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财政政策


 

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12月以来,财政政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研究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有效应对疫情影响的重要举措,是财政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从2020年实施情况看,直达资金下达速度更快、投向更加精准、管理更加规范,在改进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调控效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11月底,直达资金已经下达完毕,80%以上的资金已经投入使用,为地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财政部正在认真总结2020年直达机制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通过合理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完善部门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强化直达资金监控系统支撑、推动将直达机制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健全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机制。财政部12月9日印发《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办法》,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办法》一方面从市场化角度强化了地方债的管理,例如取消固定发行期限限制,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期限,同时引入信用评级机构开展定期跟踪评级,以及时反馈重大风险。另一方面,不仅增加了分类限额管理,还强调了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倒逼地方政府合理运用资金,积极主动的做好风控措施,避免逃废债等行为出现。总体来看,《办法》在完善信息披露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拓宽地方债发行渠道,增强其流动性,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

 

三是完善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2011年,财政部、工信部印发《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暂行办法》,从预留份额、评审优惠等方面,扩大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份额。《办法》实施以来,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目前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金额占政府采购总规模的比例超过70%。但是,政策执行中也逐渐暴露出预留份额措施不够细化、采购人主体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对此,财政部会同工信部研究修订了《办法》,近日发布了新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通过细化预留份额的规定、完善政府采购项目价格评审优惠方法、增强可操作性等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货币政策


 

12月,经济数据向好,货币政策基调保持稳健,一方面重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另一方面重视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在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具体看,12月货币政策有以下特点:

 

一是组合运用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临近年末,货币市场流动性需求增多。进入12月以来,央行连续开展逆回购操作,并在时隔三个月后重启14天期逆回购,与7天逆回购一起维稳跨年流动性,稳定市场长期预期。值得注意的是,12月15日,央行开展9500亿元MLF操作,续作量比到期量多出3500亿元,旨在为金融体系提供长期资金。“逆回购+MLF”政策工具组合作用下,资金面整体边际宽松,年内到期的隔夜利率连续下行。

 

二是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将延续。2020年,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特别是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有关部门出台了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即对地方法人银行实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予以一定激励,并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提供优惠资金支持)。考虑到2021年外部环境还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小微企业的经营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压力,1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从而使金融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12月2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四季度例会,会议指出,要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巩固贷款实际利率水平下降成果,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三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2020年5月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波明显升值。按最低点7.1765(5月27日)来计算,最大升值幅度已超9个百分点。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近日,央行行长易纲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提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此外,在12月25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上,央行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意味着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大概率是“稳货币+紧信用”的组合,但信用收紧的幅度会略小于之前市场的预期。

 

监管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银保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五大监管工作方向。此外,监管部门调整工作重心,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整治问题多的机构、乱象多的区域、风险集中的业务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为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识别机制,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制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

 

具体看,政策动向分别是:

 

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银保监会明确五大监管工作方向。12月22日,银保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一是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助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畅通国内大循环。推进更高水平金融开放,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二是助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效能。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消费潜在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大金融扶贫力度。三是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前瞻应对不良资产反弹,精准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压实各方责任,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化解风险。坚决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金融机构体系。健全金融机构治理,严格规范股东股权管理。加快推动理财、信托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完善债券市场法制,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五是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提高金融法治化水平,对各类金融活动和行为依法实施全面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展监管科技,大力提升监管效能。

 

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央行银保监会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全球金融海啸以来,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大而不能倒”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从2011年起,金融稳定理事会每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已经形成比较明确的监管政策框架。12月3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和评估做出详细规定。后续监管部门将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要求并建立早期纠正机制,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降低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

 

监管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提出五项整改要求。为督促指导蚂蚁集团落实金融监管、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进一步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2020年12月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监管部门联合约谈了蚂蚁集团。监管指出蚂蚁集团存在的问题包括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稳投资政策

 

12月以来,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各部委与地方推出了一系列做好“十四五”开局、聚焦2021年稳投资的相关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1年稳投资政策大方向定调。会议指出,2021年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继续发挥关键作用。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统一规划和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避免新兴产业重复建设”。

 

在供给侧改革提出5年后,需求侧管理的提出,表明扩大投资作为提振内需的重要手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仍将发挥关键作用,一是通过新基建、数字经济的投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二是通过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型投资提升科技竞争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三是通过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现代物流体系等方面的投资,改善民生,以投资促进消费,全面扩大内需。因此,预计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年,投资增速将有一定程度回升。

 

二是主要国家部委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布局2021年稳投资工作。18-19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要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完善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精准施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近期要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论证好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21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求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24日召开的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预计202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4万亿元左右,提出推动发行国家公路建设长期债券,研究开发政策性金融工具。29日召开的国家铁路局工作会议强调,2021年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强铁路规划建设。同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2021年将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着力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各部委与各地抓紧制定十四五规划,拟定投资规模和发展方向,推动中长期投资稳健发展。国务院“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实施重点民生工程、扩大有效投资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好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交通运输部要求科学编制好《“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科学组织实施交通强国铁路试点任务,扎实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水利部表示“十四五”期间水库除险加固共需投资近1000亿元。上海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发布,提出加大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海南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发布,建设海南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发展REITs,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应用试点,培育打造“区块链+金融”产业集群。

 

四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建与产业投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预计十四五期间农村农业投资增速将保持较高水平。

 

稳企业保就业政策


 

12月以来,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成效明显。1-11月,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3673亿元;全年就业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11月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5.2%,连续4个月下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认识到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12月以来我国相关部署如下:

 

强化顶层设计。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稳企业方面,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12月14日的国常会部署了三项举措,其一是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提高为企便民服务效率和水平等。此举既坚持了问题导向,为百姓和市场主体排忧解难,也让“放管服”改革真正落地生根,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公信力。其二,在全国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有助于金融机构全面掌握企业动产和相关权利信息,更加“敢贷”“愿贷”,提升担保融资的意愿和效率。其三是建立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是落实“放管服”改革,尊重企业自治的体现。二是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12月16日,发改委、商务部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清单紧密衔接“放管服”改革最新进展,在保持清单体例架构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对所列事项措施坚持应放尽放、当改则改、审慎增列;清单的修订出台有利于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实现平等准入,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保就业方面,一是部署2021年高校毕业生工作,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部署做好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强调,各地教育部门各高校要落实好教育部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人社部门要构建扩渠道、促创业、强服务、提能力、保权益协同联动机制。二是建设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12月24日,国办印发《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通知》,决定在部分地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启动建设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促消费政策


 

12月,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实体零售、餐饮等中小微企业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消费市场完全恢复正常还受诸多不利因素制约。对此,各部门各地区持续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促消费政策,组织开展岁末年初促消费活动,同时研究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具体相关部署如下:

 

一是明确2021年全面促消费路线。12月26日,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2021年将全面促进消费,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注重需求侧管理,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激发消费潜力,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通内循环堵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二是开展系列促消费工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2月10日表示,2020年底至2021年初,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市场体系建设、开展消费促进活动、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促消费工作。在促进商品消费方面,着力推动扩大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在提振餐饮消费方面,在指导督促餐饮行业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鼓励企业弘扬传统特色,创新提升菜品,推介优质特色餐饮;指导企业创新运营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发展在线下单、无接触配送等餐饮消费新模式。

 

三是着力推动文旅市场恢复和发展。12月4日,文旅部与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通知》,从扩大专项政策和产品适用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乡村民宿发展、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提出九项创新举措。为促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文旅部12月15日正式启动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12月17日,文旅部正式对外发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包括重庆市渝中区、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在内的97个单位入选,将对今后推进全域旅游、大众旅游发展产生积极示范作用。12月17日,文旅部公布第四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名单,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从而起到引领行业发展、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作用。

 

稳外资稳外贸政策


 

12月以来,我国外资利用形势稳中向好,外贸规模进一步扩大。鉴于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外资外贸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12月以来我国相关部署如下: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12月23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时强调,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上拿出更多制度型开放新举措,改善外贸外资环境,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共赢发展。

 

二是部署加快做好RCEP生效实施有关工作,12月1日的国常会部署加快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有关工作,维护自由贸易,拓展合作共赢新空间。与11月18日国常会的方向性部署相比,本次国常会部署内容更细化、操作性更强。未来中国将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诸多方面作出一系列调整,为RCEP的落地扫清障碍。

 

三是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新版目录在修订中体现了进一步增加鼓励外商投资条目、进一步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进一步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进一步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等四大导向,有利于更好地稳定外商投资预期和信心,有利于更好地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

 

四是中欧投资协定如期达成。12月30日,习近平和欧盟委员会主席等欧盟领导人确认达成中欧投资协定,让历时7年、充满艰辛的谈判圆满结束。欧方评论称,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协定包含着“中国与第三国达成的最雄心勃勃的结果”。中欧是当今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达成中欧投资协定不仅有利于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对于全球经济复苏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调整部分进口商品暂定税率,12月2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印发通知,2021年将调整部分进口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和暂定税率。本次调整有助于更好满足百姓生活和企业生产需要,推动贸易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让国人享“全球好货”,与世界享“中国红利”。

 

六是加大对重点外资企业金融支持,12月10日,商务部、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给予重点外资企业金融支持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出台和落实显示了中国坚持开放的政策方向,有助于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外资企业预期,树立在华经营的信心。

 

区域发展政策


 

12月份,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亮点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23日韩正副总理主持召开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会议指出海南的建设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大力推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细,把握好分步骤分阶段的推进节奏,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同时,海南对外开放和自贸港建设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要紧盯重点产业、重点功能平台,壮大实体经济,推动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补齐海南自贸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建设。

 

二是加快市域轨道交通建设,推动都市圈发展。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在经济发达、人口聚集的都市圈内的中心城市,联通城区与郊区及周边城镇组团,采取灵活编组、高密度、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方式,重点满足1小时通勤圈快速通达出行需求,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层次清晰、功能定位合理、衔接一体高效的交通体系。发展市域轨道交通,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等具有一举多得之效,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是多地公布“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建议。继上月河北、浙江、上海和重庆等地后,12月北京、天津、江苏、广东和海南等诸多省市也公布了各自的“十四五”和2035发展远景目标建议。北京要求在准确把握首都新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的同时,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首善标准不断开创首都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上海则把发展目标定为“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江苏将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做到水平更高、走在前列为发展目标。

 

房地产调控政策


 

12月,商品房销售、土拍等市场高频数据小幅回升,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市场热度较上月稍有回升。在政策层面,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为主线,定调2021年房地产市场,重申“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基本原则,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与供给。

 

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聚焦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问题。16-18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重申了“房住不炒、因地制宜、多策并举”的基本原则,提出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大城市住房供需矛盾突出,想要解决住房突出问题,除了从源头增加土地供应,扩大商品房供应,更应提供更大规模的优质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低收入等群体刚需问题。同时,会议指出要逐步推进租售同权改革,规范长租房市场。在土地供应上,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此外,还要通过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二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21日会议在京召开,在提及2021年工作目标时,会议强调要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化城市主体责任。其中有两方面内容值得注意,其一,会议未提“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三稳”作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的短期目标已让位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其二,会议要求“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要构建事前和事后、市场化和行政化监测相结合,新房、二手房、租赁市场和地价全覆盖的管理体系。

 

三是坚定不移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3日韩正副总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座谈会主持召开时强调,未来要时刻绷紧房地产市场调控这根弦,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箱,夯实城市主体责任,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会议指出要加强“十四五”时期住房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更好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下一步将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着力点,完善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强化政府保障作用,也要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