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以来,欧洲疫情“二次暴发”愈演愈烈,相关国家重新加强了隔离力度,经济复苏势头可能遭遇波折。我国疫情防控依然向好,经济稳定恢复,供需缺口进一步收窄。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以稳为主,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强调提质增效和直达实体经济,扩内需、稳投资、保就业、防风险并重。

 

同时,推动改革和扩大开放齐头并进,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此外,随着消费市场进入传统旺季、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投资重点指明方向,各部门各地区围绕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

 

财政政策


 

随着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加快落实,经济逐月持续稳定恢复,6月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当月增幅连续4个月正增长。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加快直达资金下达和使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财政部长刘昆在10月14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0月以来,财政政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推动直达机制有力有效、安全到位。截至9月30日,在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中,各地已将1.566万亿元直达资金下达到资金使用单位,形成实际支出10214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地方资金的61.2%,大幅超出序时进度。已支出资金中,市县基层支出共计9961亿元,占比97.5%,体现了资金直达基层的政策目的。10月21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进一步抓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同时,要总结今年做法,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是做好专项债发行使用相关工作。截至10月31日,全国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5469亿元,尚有2031亿元未发行。专项债资金重点用于国务院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同时积极支持“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全年专项债发行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各地已经着手启动明年专项债的发行准备工作。

 

三是贯彻实施好预算法实施条例。2020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第729号,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将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公布,对于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10月28日印发《关于做好修订后的预算法实施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条例的学习培训、组织实施等工作,切实加强条例配套制度的清理和建设。

 

货币政策


 

10月以来,经济修复势头良好,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中性。总量方面,节前投放逆回购资金大规模到期,央行逆回购操作逐步发力,MLF延续“量增价稳”,向市场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释放“稳货币”信号。价格方面,政策利率和LPR均保持稳定,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运行,利率水平与当前的经济基本面总体保持匹配。

 

10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表示,“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都向市场传导出偏鹰派的信息。

 

具体来看,10月货币政策主要聚焦以下内容:

 

一是公开市场操作频率适度,流动性整体平稳。节后央行进行少量逆回购操作,后期为对冲10月份逆回购和MLF到期、债券发行规模有所增加等因素影响,央行适度加大流动性投放,月内逆回购净回笼资金2600亿元。此外,本月央行继续净投放MLF,释放3000亿元流动性。相比之下,8月、9月MLF的净投放规模分别是1500亿元、4000亿。目前,银行体系长期、短期、中期流动性都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显示出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既向市场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又不再进一步宽松避免流动性过剩,释放“稳货币”信号。

 

二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支持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市场主体”的决策部署,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今年以来,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出台了规模可观的宏观对冲措施。根据最新的数据估算,前8个月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减负已超过1万亿元。其中,通过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已减负约5260亿元,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同时,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抓紧推进,约为实体经济减负2000亿元。

 

三是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有力支持经济稳步恢复。面对疫情,央行科学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精准导向,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当前全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10月21日,易纲行长在金融街论坛的讲话中提到,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从数据看,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四是完善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健全金融法治顶层设计,支持金融业稳健发展,近期两部银行业的重要法律迎来“大修”,首先是《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正式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随后人民银行又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强调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计划增设股东义务与股东禁止行为;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与关联交易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包括强调宏观调控,落实对人民银行的新职责要求,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等内容。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战略部署,扎实做好金融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10月30日央行也召开了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会议,提出将认真履行拟定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的职责,抓紧研究提出金融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要点。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深入分析研判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和特点,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谋划好今后5年及更长时期内的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具体措施,切实增强金融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监管政策


 

10月,国民经济形势稳步恢复向好背景下,监管部门更加注重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动态平衡,不断增强政策措施针对性、有效性,督促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此外,监管高层近期密集发声,释放出新一轮金融开放信号。

 

从央行和银保监会等部门各项政策导向看:

 

一是前瞻应对银行不良反弹,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0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前瞻应对银行不良资产反弹,有序推进中小银行风险化解,持续整治非法金融活动,严厉打击金融腐败,严防外部输入性风险。地方层面也相继出台政策,明确不良处置具体“任务表”。9月末,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法人机构,科学合理分配处置权限,适当缩短审批流程,提高不良处置质效。

 

二是督促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10月14日,银保监会召开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走访座谈会,认真听取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关于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研究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不断督促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10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下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同时持续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全面提升金融业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10月31日,金融委会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三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10月12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表示,要把强化公司治理作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10月16日,央行网站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内容涵盖公司治理、资本与风险管理、客户权益保护、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

 

10月21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无论大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城商行、农信社、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都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严格选配忠诚、专业、廉洁务实的高管人才,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监管,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10月31日的金融委会议亦提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

 

四是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央行行长易纲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将持续推动金融业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金融展业环境,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开放理念和模式的转变。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峰会上表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在稳步放开跨境投融资限制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规则的深层次对接,不断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开放措施还将在北京等地区先行试点。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整合跨境证券投资账户管理,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等创新措施,进一步支持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

 

五是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马云在外滩峰会的演讲引起广泛关注,10月31日的金融委专题会议作出全面回应。会议强调要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尊重国际共识和规则,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作,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要监督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遵守监管规则,完善公司治理,履行社会责任。要增强业务信息披露全面性和透明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资者教育。要督促上市公司规范使用募集资金,依法披露资金用途。要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稳企业保就业政策


 

今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就业优先,狠抓稳就业举措落实,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份的高点6.2%逐步回落至9月的5.4%,但10月制造业PMI就业人员指数回落0.3个百分点至49.3%,为7月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就业压力仍然不小。

 

10月以来,我国继续加强稳就业工作部署,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一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9日国常会部署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指出下一步要继续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岗位,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发展灵活就业,更大释放就业潜力,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10月23日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表示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接近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是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李克强总理10月15日出席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会时强调,下一步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实现全年正增长,还是要在保住上亿市场主体的基础上,这方面双创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落实好规模性纾困政策,加大对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双创主体的帮扶;发挥大企业优势搭建更多双创平台,与中小微企业和创客融通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10月21日国常会决定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要求各地抓紧推行告知承诺制,明确适用对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改革更大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从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到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这也是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能够有效从制度层面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四是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10月14日,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从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着力解决融资难题、引导扩大转型升级投资、巩固提升产业链水平等方面着手,推动相关支持政策加快落地见效,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带动扩大就业。

 

稳外资稳外贸政策


 

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展示了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但考虑到欧美出现疫情的二次暴发,经济复苏势头受阻,以及逆全球化势头的持续蔓延,下一阶段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10月以来,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我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支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10月15-16日,全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自贸试验区要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方面加强研究探索,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大对外开放压力测试力度,狠抓改革试点任务落实,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切实守好风险底线,为稳外贸稳外资做出更大贡献,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

 

二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10月9日国常会决定,从10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在南沙自贸片区开展国际航运保险业务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10月1日起,对以珠三角9市37个港口为启运港、以南沙保税港区和前海保税港区为离境港的水运货物实行启运港退税政策,境内货物启运出口即可退税,减少企业资金占压成本。

 

三是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人社部印发《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突出政策制度集成创新,支持海南先行先试,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发布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

 

四是圆满结束秋季广交会。第128届广交会于10月24日在“云”端圆满落幕。本届广交会云平台总体运行平稳,共有来自226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注册观展,采购商来源地再创新高;官网累计访问量5117万次,累计直播28.48万场次;近2.6万家参展企业参展,累计上传展品超过247万件。在构建“双循环”大格局的背景下,本届广交会着力推动内外贸对接,云展厅内有超百万件展品标识“可内销”标签,共有1.37万名境内采购商注册观展,境内采购商累计向参展商发起即时沟通5.78万次,达成意向订单1025条。

 

稳投资政策


 

截至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0.8%,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有加快。10月以来,我国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部署落实扩内需相关政策,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近期的稳投资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五中全会提出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将指引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投资的主要方向。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拓展投资空间。要实现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可以看出,“十四五”期间的投资重点将包括新基建、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升级、数字化产业、生态绿色产业和军工产业等。

 

二是加快部署落实扩内需相关政策,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10月29日,发改委等十四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更好运用内外要素和资源,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加快推进5G网络基站建设,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对制造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10月28日,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提出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作体系,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中央地方密集部署,扩大项目投资,紧抓重点项目,决战四季度稳增长。10月12日召开的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视频座谈会强调,要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局召开前三季度重点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视频会;10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全国信息通信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均积极部署四季度稳增长工作。10月下旬,河北、云南、四川、广东等多省召开经济形势研判会,多省均提出要全力扩大项目投资,抓紧抓实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也迎来密集开工。

 

四是公募REITs试点继续推进,新PPP操作指南即将出台,有望为投资提供更规范的资金支持。10月16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北京市2020年基础设施REITs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希望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先进行公募REITs试点相关工作推动、落地。证监会债券部陈飞称,目前正有序推进首批REITs试点项目落地,证监会层面业务规则已正式发布。深交所总经理沙雁表示,REITs业务系统开发改造已初步准备就绪,正积极准备迎接首批REITs产品的成熟落地。据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操作指南(试行)》正在走流程,可能年内出台。预计未来支持我国扩大投资的相关资金将更加规范和多样化。

 

促消费政策


 

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负转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表明我国消费市场正逐步克服疫情、汛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呈现持续回升、平稳运行态势。10月份,消费市场进入传统旺季,各部门各地区围绕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增长点,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一是夯实内需特别是消费提质升级基础。10月30日,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13个部门印发了《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19条扩内需、促消费的务实举措,重点是推动线下服务消费加速“触网”,充分释放线上经济潜力;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开辟服务消费新模式;实施促进实物消费政策,畅通供需更高水平良性循环;更好运用内外要素和资源,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

 

二是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10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

 

三是加强执法力度,规范网络市场经营秩序。市场监管总局等1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0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方案的通知》,决定于10月至12月开展2020网剑行动,集中整治网络市场突出问题,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为贯彻落实《电子商务法》,完善网络交易规范制度,促进网络交易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在修改《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原工商总局令第60号)基础上起草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于10月20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区域发展政策


 

10月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亮点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同时,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二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一步,围绕农村用地的制度改革将有所提速,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农地入市对房地产行业造成的影响。10月15日,海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中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提出新的要求。

 

三是发展郊区新城与发展重点县城并举。10月31日,求是网发表了习总书记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明确指出要发展郊区新城和发展重点县城。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特别是超大城市,要通过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以及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推动城市布局多中心、郊区化、小城镇化发展,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可见,郊区新城、重点城镇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未来轨道交通、公积金一体化、户籍政策改革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将会不断落地。

 

四是庆祝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建设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印发。10月18日,中央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战略部署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印发了《实施方案》。这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举措,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此外,还要求建设深圳不仅要对标国际最高最优标准,还要形成国内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

 

同日,发改委发布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权清单,涉及6大类40条。其中的20多项需要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涉及到近百项具体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的调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突破性,体现了中央授权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这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

 

五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培育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以西南两大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成都为核心,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培育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中央结合成渝城市群双核心结构突出特征的针对性调整,是对成渝地区发展现状和最优发展路径的精准研判。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强调先以成都、重庆双核心持续做大做强,唱好“双城记”,强化双核带动与示范效应,辐射周边塌陷城市和地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助力成渝城市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及国际品质生活宜居地,成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第四极”。

 

房地产调控政策


 

自9月金融审慎量化管理和地方调控“打补丁”进一步细化后,效果不断显现。10月份,全国房价、地价涨幅走出偏热区间,整体趋稳。高层对“十四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构想将直接影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趋势,还再提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措施。

 

房地产政策的边际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群、城镇化战略引领房地产行业进入新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重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通过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上述战略推动下,我国多个区域将开展一体化探索,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源、人口、产业不断向重点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市场需求进一步集中,将会影响未来行业发展战略路径和房企区域投入重点。近期,各地也在政策一体化上也有所探索,如10月28日,胶东五市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改革落地。

 

二是重点健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宏观审慎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分阶段实施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并将其制度化。10月21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要推动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根据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和“稳地价、稳房价和稳预期”的需要,研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居民债务收入比、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有利于增强房企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化,也有利于房企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矫正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其实,我国对房地产金融采取宏观审慎管理已有将近20年,不仅引入了相对成熟的政策工具,还强调对房地产金融市场实施逆周期调节,形式多样、要求严格且日渐有效。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房地产金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房企特别是头部房企风险积聚明显,可能是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引爆点。由此,建立针对头部房企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三是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刊文总结和积极评价了我国“十三五”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我国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基本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对于下阶段工作,文章指出要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住建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月以来,欧洲疫情“二次暴发”愈演愈烈,相关国家重新加强了隔离力度,经济复苏势头可能遭遇波折。我国疫情防控依然向好,经济稳定恢复,供需缺口进一步收窄。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以稳为主,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强调提质增效和直达实体经济,扩内需、稳投资、保就业、防风险并重。

 

同时,推动改革和扩大开放齐头并进,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此外,随着消费市场进入传统旺季、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投资重点指明方向,各部门各地区围绕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

 

财政政策


 

随着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加快落实,经济逐月持续稳定恢复,6月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当月增幅连续4个月正增长。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加快直达资金下达和使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基层“三保”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财政部长刘昆在10月14日召开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0月以来,财政政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推动直达机制有力有效、安全到位。截至9月30日,在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中,各地已将1.566万亿元直达资金下达到资金使用单位,形成实际支出10214亿元,占中央财政已下达地方资金的61.2%,大幅超出序时进度。已支出资金中,市县基层支出共计9961亿元,占比97.5%,体现了资金直达基层的政策目的。10月21日召开的国常会要求,进一步抓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同时,要总结今年做法,研究建立常态化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是做好专项债发行使用相关工作。截至10月31日,全国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5469亿元,尚有2031亿元未发行。专项债资金重点用于国务院确定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同时积极支持“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中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全年专项债发行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各地已经着手启动明年专项债的发行准备工作。

 

三是贯彻实施好预算法实施条例。2020年8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第729号,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将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公布,对于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财政部10月28日印发《关于做好修订后的预算法实施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充分认识贯彻实施条例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条例的学习培训、组织实施等工作,切实加强条例配套制度的清理和建设。

 

货币政策


 

10月以来,经济修复势头良好,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中性。总量方面,节前投放逆回购资金大规模到期,央行逆回购操作逐步发力,MLF延续“量增价稳”,向市场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释放“稳货币”信号。价格方面,政策利率和LPR均保持稳定,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运行,利率水平与当前的经济基本面总体保持匹配。

 

10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表示,“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都向市场传导出偏鹰派的信息。

 

具体来看,10月货币政策主要聚焦以下内容:

 

一是公开市场操作频率适度,流动性整体平稳。节后央行进行少量逆回购操作,后期为对冲10月份逆回购和MLF到期、债券发行规模有所增加等因素影响,央行适度加大流动性投放,月内逆回购净回笼资金2600亿元。此外,本月央行继续净投放MLF,释放3000亿元流动性。相比之下,8月、9月MLF的净投放规模分别是1500亿元、4000亿。目前,银行体系长期、短期、中期流动性都保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显示出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既向市场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又不再进一步宽松避免流动性过剩,释放“稳货币”信号。

 

二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支持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保市场主体”的决策部署,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今年以来,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出台了规模可观的宏观对冲措施。根据最新的数据估算,前8个月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减负已超过1万亿元。其中,通过降低企业贷款利率已减负约5260亿元,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同时,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直达工具抓紧推进,约为实体经济减负2000亿元。

 

三是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有力支持经济稳步恢复。面对疫情,央行科学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精准导向,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当前全社会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10月21日,易纲行长在金融街论坛的讲话中提到,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从数据看,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3.5%;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比上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四是完善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健全金融法治顶层设计,支持金融业稳健发展,近期两部银行业的重要法律迎来“大修”,首先是《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正式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随后人民银行又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强调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计划增设股东义务与股东禁止行为;健全内部控制,规范激励约束机制、信息披露与关联交易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包括强调宏观调控,落实对人民银行的新职责要求,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等内容。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强调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的战略部署,扎实做好金融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10月30日央行也召开了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会议,提出将认真履行拟定金融业改革发展规划的职责,抓紧研究提出金融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要点。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深入分析研判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和特点,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谋划好今后5年及更长时期内的金融高质量发展路径和具体措施,切实增强金融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监管政策


 

10月,国民经济形势稳步恢复向好背景下,监管部门更加注重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动态平衡,不断增强政策措施针对性、有效性,督促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此外,监管高层近期密集发声,释放出新一轮金融开放信号。

 

从央行和银保监会等部门各项政策导向看:

 

一是前瞻应对银行不良反弹,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0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加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前瞻应对银行不良资产反弹,有序推进中小银行风险化解,持续整治非法金融活动,严厉打击金融腐败,严防外部输入性风险。地方层面也相继出台政策,明确不良处置具体“任务表”。9月末,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法人机构,科学合理分配处置权限,适当缩短审批流程,提高不良处置质效。

 

二是督促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10月14日,银保监会召开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走访座谈会,认真听取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关于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性银行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研究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不断督促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10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下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两新一重”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同时持续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全面提升金融业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10月31日,金融委会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

 

三是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10月12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国新办政策吹风会上表示,要把强化公司治理作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开展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10月16日,央行网站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内容涵盖公司治理、资本与风险管理、客户权益保护、风险处置与市场退出。

 

10月21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无论大中小金融机构,包括城商行、农信社、信托公司和租赁公司都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关键是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严格选配忠诚、专业、廉洁务实的高管人才,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监管,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10月31日的金融委会议亦提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

 

四是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央行行长易纲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将持续推动金融业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金融展业环境,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开放理念和模式的转变。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峰会上表示,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在稳步放开跨境投融资限制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规则的深层次对接,不断增强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开放措施还将在北京等地区先行试点。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整合跨境证券投资账户管理,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等创新措施,进一步支持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区建设。

 

五是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马云在外滩峰会的演讲引起广泛关注,10月31日的金融委专题会议作出全面回应。会议强调要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尊重国际共识和规则,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作,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要监督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遵守监管规则,完善公司治理,履行社会责任。要增强业务信息披露全面性和透明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资者教育。要督促上市公司规范使用募集资金,依法披露资金用途。要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稳企业保就业政策


 

今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就业优先,狠抓稳就业举措落实,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份的高点6.2%逐步回落至9月的5.4%,但10月制造业PMI就业人员指数回落0.3个百分点至49.3%,为7月以来最低水平,显示就业压力仍然不小。

 

10月以来,我国继续加强稳就业工作部署,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一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9日国常会部署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指出下一步要继续保市场主体、稳就业岗位,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发展灵活就业,更大释放就业潜力,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10月23日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表示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接近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是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李克强总理10月15日出席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会时强调,下一步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实现全年正增长,还是要在保住上亿市场主体的基础上,这方面双创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落实好规模性纾困政策,加大对广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双创主体的帮扶;发挥大企业优势搭建更多双创平台,与中小微企业和创客融通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10月21日国常会决定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要求各地抓紧推行告知承诺制,明确适用对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改革更大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从开展证明事项清理到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这也是政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能够有效从制度层面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

 

四是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10月14日,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从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着力解决融资难题、引导扩大转型升级投资、巩固提升产业链水平等方面着手,推动相关支持政策加快落地见效,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带动扩大就业。

 

稳外资稳外贸政策


 

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展示了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但考虑到欧美出现疫情的二次暴发,经济复苏势头受阻,以及逆全球化势头的持续蔓延,下一阶段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10月以来,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我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支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10月15-16日,全国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自贸试验区要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方面加强研究探索,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大对外开放压力测试力度,狠抓改革试点任务落实,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和复制推广,切实守好风险底线,为稳外贸稳外资做出更大贡献,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

 

二是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10月9日国常会决定,从10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在南沙自贸片区开展国际航运保险业务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从10月1日起,对以珠三角9市37个港口为启运港、以南沙保税港区和前海保税港区为离境港的水运货物实行启运港退税政策,境内货物启运出口即可退税,减少企业资金占压成本。

 

三是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人社部印发《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突出政策制度集成创新,支持海南先行先试,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方面提出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发布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

 

四是圆满结束秋季广交会。第128届广交会于10月24日在“云”端圆满落幕。本届广交会云平台总体运行平稳,共有来自226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注册观展,采购商来源地再创新高;官网累计访问量5117万次,累计直播28.48万场次;近2.6万家参展企业参展,累计上传展品超过247万件。在构建“双循环”大格局的背景下,本届广交会着力推动内外贸对接,云展厅内有超百万件展品标识“可内销”标签,共有1.37万名境内采购商注册观展,境内采购商累计向参展商发起即时沟通5.78万次,达成意向订单1025条。

 

稳投资政策


 

截至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0.8%,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有加快。10月以来,我国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部署落实扩内需相关政策,抓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近期的稳投资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五中全会提出未来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将指引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投资的主要方向。全会公报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拓展投资空间。要实现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可以看出,“十四五”期间的投资重点将包括新基建、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升级、数字化产业、生态绿色产业和军工产业等。

 

二是加快部署落实扩内需相关政策,推动经济供需循环畅通,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10月29日,发改委等十四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更好运用内外要素和资源,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加快推进5G网络基站建设,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对制造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10月28日,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提出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作体系,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中央地方密集部署,扩大项目投资,紧抓重点项目,决战四季度稳增长。10月12日召开的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视频座谈会强调,要巩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态势;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局召开前三季度重点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视频会;10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全国信息通信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均积极部署四季度稳增长工作。10月下旬,河北、云南、四川、广东等多省召开经济形势研判会,多省均提出要全力扩大项目投资,抓紧抓实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也迎来密集开工。

 

四是公募REITs试点继续推进,新PPP操作指南即将出台,有望为投资提供更规范的资金支持。10月16日,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北京市2020年基础设施REITs产业发展大会上表示,希望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先进行公募REITs试点相关工作推动、落地。证监会债券部陈飞称,目前正有序推进首批REITs试点项目落地,证监会层面业务规则已正式发布。深交所总经理沙雁表示,REITs业务系统开发改造已初步准备就绪,正积极准备迎接首批REITs产品的成熟落地。据业内人士表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操作指南(试行)》正在走流程,可能年内出台。预计未来支持我国扩大投资的相关资金将更加规范和多样化。

 

促消费政策


 

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负转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表明我国消费市场正逐步克服疫情、汛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呈现持续回升、平稳运行态势。10月份,消费市场进入传统旺季,各部门各地区围绕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增长点,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

 

一是夯实内需特别是消费提质升级基础。10月30日,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13个部门印发了《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19条扩内需、促消费的务实举措,重点是推动线下服务消费加速“触网”,充分释放线上经济潜力;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开辟服务消费新模式;实施促进实物消费政策,畅通供需更高水平良性循环;更好运用内外要素和资源,加大对制造业企业支持力度。

 

二是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10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

 

三是加强执法力度,规范网络市场经营秩序。市场监管总局等1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0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方案的通知》,决定于10月至12月开展2020网剑行动,集中整治网络市场突出问题,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为贯彻落实《电子商务法》,完善网络交易规范制度,促进网络交易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在修改《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原工商总局令第60号)基础上起草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于10月20日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区域发展政策


 

10月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亮点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同时,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二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一步,围绕农村用地的制度改革将有所提速,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农地入市对房地产行业造成的影响。10月15日,海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十八条措施》中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提出新的要求。

 

三是发展郊区新城与发展重点县城并举。10月31日,求是网发表了习总书记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明确指出要发展郊区新城和发展重点县城。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特别是超大城市,要通过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以及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推动城市布局多中心、郊区化、小城镇化发展,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可见,郊区新城、重点城镇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未来轨道交通、公积金一体化、户籍政策改革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将会不断落地。

 

四是庆祝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建设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印发。10月18日,中央以设立经济特区40周年为契机,战略部署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印发了《实施方案》。这是新时代推动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举措,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支持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深港合作,增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此外,还要求建设深圳不仅要对标国际最高最优标准,还要形成国内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

 

同日,发改委发布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权清单,涉及6大类40条。其中的20多项需要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涉及到近百项具体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的调整,具有很强的创新性、突破性,体现了中央授权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这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释放巨大的改革红利。

 

五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培育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旨在以西南两大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成都为核心,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培育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中央结合成渝城市群双核心结构突出特征的针对性调整,是对成渝地区发展现状和最优发展路径的精准研判。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强调先以成都、重庆双核心持续做大做强,唱好“双城记”,强化双核带动与示范效应,辐射周边塌陷城市和地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助力成渝城市群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以及国际品质生活宜居地,成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第四极”。

 

房地产调控政策


 

自9月金融审慎量化管理和地方调控“打补丁”进一步细化后,效果不断显现。10月份,全国房价、地价涨幅走出偏热区间,整体趋稳。高层对“十四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构想将直接影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趋势,还再提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措施。

 

房地产政策的边际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群、城镇化战略引领房地产行业进入新阶段。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重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通过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上述战略推动下,我国多个区域将开展一体化探索,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源、人口、产业不断向重点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市场需求进一步集中,将会影响未来行业发展战略路径和房企区域投入重点。近期,各地也在政策一体化上也有所探索,如10月28日,胶东五市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改革落地。

 

二是重点健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宏观审慎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分阶段实施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并将其制度化。10月21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要推动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根据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和“稳地价、稳房价和稳预期”的需要,研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居民债务收入比、房地产贷款风险权重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有利于增强房企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化,也有利于房企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矫正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其实,我国对房地产金融采取宏观审慎管理已有将近20年,不仅引入了相对成熟的政策工具,还强调对房地产金融市场实施逆周期调节,形式多样、要求严格且日渐有效。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房地产金融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在于房企特别是头部房企风险积聚明显,可能是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引爆点。由此,建立针对头部房企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三是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刊文总结和积极评价了我国“十三五”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我国住房发展向住有所居目标大步迈进,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基本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对于下阶段工作,文章指出要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住建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