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9月以来,尽管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且欧洲出现“二次爆发”,但我国疫情防控继续向好,内生动力逐步恢复,前期阶段性救助政策也逐渐退出。宏观政策坚持深化改革,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强调提质增效和直达实体经济,以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线,扩内需、稳投资、保就业。同时,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此外,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各地政府也加快研究推出新一轮产业发展、金融创新、生态治理、补短板等相关政策。

 

财政政策


 

最近几个月来,经济稳步回升带动财政税收持续好转,截至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增幅比上月提高1个百分点;各地抓紧推进重大项目实施,直达资金支出进度进一步加快,带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较快增长;地方新增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对经济形成有效拉动。财政部长在9月18日召开的2020年东盟与中日韩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增强宏观政策实施的时效性,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也意味着财政政策仍以注重实效为目标。

 

9月以来,财政政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用好、管好直达资金。截至8月31日,已有7358亿元直达资金形成了实际支出,占中央财政已下达资金的44.1%,其中市县基层支出7125亿元,占比96.8%,体现了资金直达基层的政策效用。在此基础上,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盯紧直达资金使用,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增强基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加强直达资金监管,与审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进一步完善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功能。

 

二是加快发行使用地方债。财政部加快地方债发行使用进度,确保新增专项债券10月底前发行完毕,努力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截至9月底,今年累计发行新增一般债券9393亿元,尚有407亿元未发行;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3655亿元,尚有3845亿元未发行。二者合计,尚有4252亿元新增地方债券待发行。

 

三是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为深入推进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帮助市场主体实现更好发展,9月18日税务总局发布《关于纳税信用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推出“两增加,两调整”的完善措施,即增加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自愿参与纳税信用评价、增加纳税信用评价前指标复核机制,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调整纳税信用起评分的适用规则、调整D级评价保留2年的措施,适当放宽有关标准。通过以上措施帮助纳税人积累信用资产,促进税法遵从。

 

四是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9月1日至4日,财政部举办预算管理一体化培训班,指导和促进各地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动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财政部副部长出席培训班并讲话,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要抓紧部署对本地区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开展广泛培训;各地建设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必须严格对标《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技术标准》;第一批实施省份要按照计划抓紧推进系统推广工作,第二批实施省份推进较慢的,要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系统建设实施;完成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地区,要按照成熟一个接入一个的原则,抓紧实现与全国预算管理数据汇总系统的对接。

 

货币政策


 

9月以来,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基调。总量方面,央行连续多日实施逆回购操作,连续两个月开展MLF增量续作,向市场补充流动性,保持资金面合理充裕。价格方面,政策利率和LPR利率均保持不变,但DR007和国债利率在中下旬触顶回落,但临近月末又明显回升。9月2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9月货币政策有如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加大流动性投放规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为1.3-1.7万亿元,净融资规模约为7500-8500亿元,虽较8月份1.36万亿的净融资水平明显回落,但规模仍不小,导致整体资金面压力依然较大,持续处于紧平衡状态。此外,受近期结构性存款大幅压降影响,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为此,9月以来,央行连续多日实施逆回购操作,缓解资金面压力。除了15日平价续作6000亿MLF未开展逆回购外,整个9月的每一个交易日,央行都进行了逆回购操作,尤其自18日开始,为对冲跨季和跨节压力,央行每日除了开展7天逆回购外,还同时进行了14天逆回购。

 

二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9月2日国常会要求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9月10日,央行在“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监管引领和各项政策共同支持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风控模型和业务流程。同时,内部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畅通了政策传导渠道,调动了基层人员积极性,逐步建立完善了“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此外,央行等部门近期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相关政策“打补丁”,鼓励银行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要求各大银行对于普惠小微贷款要提高信用类贷款比例、延期率,特别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关注类贷款也可以延期。

 

三是LPR报价不变,深化LPR改革释放潜力。随着经济逐渐企稳回升,近期市场利率经历了较明显的上升过程,目前已基本处于围绕政策利率上下波动状态。为稳定市场预期,继续支持实体经济修复,同时防范资金空转套利或过量流动性进入房地产市场等领域,9月MLF中标利率保持不变,在此引导下LPR报价也维持上月水平。同时,LPR改革继续深化。央行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中提到,经过一年来持续推进,LPR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LPR已经成为银行贷款利率的定价基准。9月25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到,目前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顺利完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会上还强调,下一阶段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但从8月25日吹风会情况来看,LPR优化方向是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内嵌入贷款FTP,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

 

四是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驱动企业融资成本下行。当前银行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定价基准已全面转化为LPR。由于银行资金成本压力较大,未来银行净息差对LPR报价的敏感度进一步上升,下调LPR报价趋于谨慎。但是,LPR和贷款利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020年7月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一年期LPR的降幅,金融机构向企业让利的目标促进了企业贷款利率的下行。今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其中降低利率让利幅度要达到9300亿的目标下,扣除前7个月已经实现的降低利率减负4700亿元,后5个月还要继续通过降低利率减负4600亿元,未来贷款利率仍有下降空间。

 

监管政策


 

9月以来,随着经济内生增长动能逐步恢复,阶段性救助政策逐渐退出,监管重心开始转向完善制度政策体系,规范业务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以及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

 

重点监管政策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金融控股公司准入规范,完善监管政策框架。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部分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起设立、并购、参股等方式,投资控股了多家、多类金融机构,形成一批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征的集团。但是,由于监管缺失,少部分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业盲目扩张,组织架构复杂、隐匿股权架构,交叉持股、循环注资、虚假注资,还有少数股东干预金融机构经营,利用关联交易隐蔽输送利益、套取金融机构资金等。

 

为补齐监管短板,9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央行发布了《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这些政策将非金融企业投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整体纳入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清晰界定,明确了金融控股公司准入要求,规范了金融控股公司股东和股权管理,有助于减少监管套利、防范金融风险,从而促进金融控股公司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是强化监管,明晰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路径。供应链金融对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支持实体企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供应链金融规模迅速扩大,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纷纷加码供应链金融。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如应收账款融资过程中的发票造假、“萝卜章”,以及部分核心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占用上下游小企业货款资金等。

 

9月22日,央行、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严格对供应链金融的监管约束等六方面提出23条政策要求和措施,明晰供应链金融发展路径、严格监管约束。下一步,监管将加大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穿透式监管,包括强化支付纪律和账款确权,维护产业生态良性循环,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监管等。

 

三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科创板开市和注册制实施以来,推动经济创新转型和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两大作用已经初步发挥出来。此外,与发行上市注册制相配套,信息披露等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9月4日,为贯彻落实新证券法,进一步提高本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深交所修订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9月23日国常会要求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四是扩大金融业开放,稳步审慎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9月25日,证监会、央行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新规,将QFII、RQFII资格和制度规则合二为一并取消委托中介机构数量限制,以降低准入门槛;同时,新增允许QFII、RQFII投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证券、私募投资基金等交易。

 

9月2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要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核心资产的国际金融中心,推动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规则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培育全球交易市场。稳步审慎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

 

激发企业活力


 

随着经济持续复苏,就业情况已经明显缓解,完成全年新增900万就业的目标并无压力,但由于内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仍需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以实现稳企业保就业目标。

 

具体而言,相关政策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9月17日国常会要求按照“两个毫不动摇”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国企提质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更好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今年基本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着力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剥离非主业,着力做强主业。

 

随后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及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据悉,《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在6月底的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近期将会正式发布。

 

二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9月16日,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团结好、引导好民营经济人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9月17日的国常会指出,要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和客货站场开发经营,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进一步向民企开放,允许中小民企联合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鼓励各地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等。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9月11日,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放管服”改革对近几年扩大就业、壮大新动能、经济稳中向好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健全制度化监管规则,优化政府服务。近日国办印发《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激发企业活力的通知》。9月17日国常会指出,要抓紧将现有线下政务服务转为线上办,在抓好“省内通办”的同时,今年底前实现58项事项异地办理,明年底前实现74项事项异地办理。推进与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跨省通办”,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四是支持农民就业创业。9月24日,总理对第五届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近年来,我国农村创业创新蓬勃兴起,新型农民不断成长,新业态大量催生,为增进农民福祉、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进一步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持续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有力支撑。

 

稳外资稳外贸


 

近几个月,我国出口部门展示了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但考虑到逆全球化趋势仍在升温,未来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9月以来,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我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一是部署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加快提升贸易质量,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外贸新动能,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优化外贸发展环境。

 

二是推动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领导人2020年服贸会致辞时指出,将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组建全球服务贸易联盟,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三是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作用。国务院决定在北京、湖南、安徽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大开放力度,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四是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央行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进一步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作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稳投资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我国以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作为政策主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不断收窄。9月以来,各项稳投资政策陆续推出,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国内大循环,以及推进产业建设投资成为重点,各地也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加快研究推出新一轮产业发展、生态治理、补短板等相关政策。

 

一是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随后十三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重点聚焦企业主体、设施设备等5个关键环节,以及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等6个重点领域综合施策。

 

二是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各地研究新一轮产业发展、生态治理、补短板等相关投资计划。随着“十四五”规划研究逐步启动,各地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政策陆续出台。9月20日,湖北省发布《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能源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9月23日,上海发布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9月28日,海南研究部署“十四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致力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区域的合作与联动发展。

 

三是国务院与各部委推出一批新产业政策,推动节能环保等相关领域投资建设。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科学防治、促进绿色发展,要求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加快提高环保技术装备、新型节能产品和节能减排专业化服务水平。9月10日,住建部等部门发文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的措施,加快电网企业剥离装备制造等竞争性业务,推动油气基础设施向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开放,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和客货站场开发经营。

 

四是各地加大基础设施与产业投资力度。9月3日,河南省印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提升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5大优势产业能级。9月19日,海南省环岛旅游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复,项目投资估算约为167亿元,建设资金采用“交控自筹+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市场融资”方式解决。9月27日,武汉发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黄金十条”。

 

五是各地区金融创新政策加快落地,REITs试点加快推进,有助于推动各地投资建设。9月1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江苏省昆山市建设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昆山成功获批全国金融改革试验区,并成为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9月16日,广州发布《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等66条措施。公募REITs试点加快推进,为稳投资提供资金保障。9月4日,沪深交易所就REITs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公开征求意见。随后,中证协就公开募集REITs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征求意见。

 

促消费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总体恢复正常,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动力不断增强,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5%,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9月份,各部门各地区利用“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组织实施了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和措施,进一步巩固消费回升势头。

 

中央层面。一是顺应新型消费发展大趋势,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9月9日召开的国常会提出了四项措施,为新型消费发展改善“硬设施”和“软环境”,包括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降低新型消费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用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市场环境;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优势互补,促进传统消费增长。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四个方面15项政策举措支持新型消费发展。

 

二是启动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和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消费促进月活动期间(9月9日-10月8日),商务部会组织举办步行街出口产品转内销、“老字号”嘉年华、“千品万店美食荟”等重点活动。金秋消费季活动将持续到11月下旬,并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超过13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参与其中。

 

三是推动文旅消费加快恢复。9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通知》,提出了提升审批效能、规范新业态发展、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四个方面13项措施,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9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2020年国庆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共计19条,以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

 

地方层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促消费行动,政府、企业、消费者多方参与,线上线下融合互动,购物、体验、娱乐多场景贯穿。新疆出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促进旅游市场恢复发展十条措施》,加快激活疆内旅游市场;海南省旅文厅举办以“自贸海南新机遇 文旅融合新发展”为主题的海南旅游和文化线上推介会,吸引各旅行商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黄金周及海南旅游旺季组织游客前来海南;湖北省印发《湖北省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推动家电更新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17条政策措施力推家电更新消费;天津开启“夜购、夜美、夜娱、夜市、夜赏、夜健、夜宿、夜食”八大行动,持续点亮津城夜生活。

 

与此同时,多地聚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体育、旅游、电影等行业,结合当地消费季、购物节和法定节假日等,重启或延续发放消费券。福建省于国庆节前夕发放1600万元体育消费券;上海从9月9日开始持续到年底,面向市民发放约2000万元的体育消费券;内蒙古赤峰市于9月16日发放1000万元“赤峰旅游消费券”;黑龙江哈尔滨市于9月15日发放文旅消费券500万元;四川成都市于9月14日至11月8日,拟发放超过2亿元的消费券。

 

区域发展


 

9月份,我国区域经济政策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其中,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下一步要发挥新疆区位优势,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要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同时,还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让大美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二是自贸区三增一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日前,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方案》。自贸区不断扩容,直至全国各省级区域一个都不落下的趋势是符合预期的。北京与合肥的增设补齐了京津冀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区域战略的空白,而湖南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地区,此三地自贸区的增设,对我国区域重大战略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以往自贸区政策主要关注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营商环境改善和金融创新,此次自贸区三增一扩,各方案都有新意体现:其一,北京自贸区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与服务贸易;其二,三个新设自贸区都关注对接我国城市群发展战略。可见,自贸区将不再单一服务外循环,同时也将侧重内循环的打造,包括数字经济、产业升级等方面,是以外促内、以开放促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是北京集中发布多项数字经济发展新政,奋力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北京多部门在今年服贸会上发布《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2年)》、《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工作实施方案》等促进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部署,致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计划到2022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55%。此外,根据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北京自贸区将支持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设立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下一步,北京还将推动数字贸易试验区、大数据交易所和数据跨境流动监管三项重点建设。

 

房地产调控


 

自上月金融审慎量化管理落地和地方调控“打补丁”进一步收紧后,9月份,前期热点城市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均出现环比下降,房价、地价涨幅亦走出偏热区间。此外,监管部门对房企融资管理措施做了进一步完善,在肯定其前期成效的同时,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规则,稳步扩大适用范围。

 

9月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边际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融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9月14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称,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规则目的在于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化,有利于微观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矫正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行稳致远,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下一步,将会同住建部以及其他的相关管理部门,跟踪评估执行情况,不断完善规则,稳步扩大适用范围。恒大集团受新规冲击最大,近日其债务风波颇受关注,但在各方努力之下,大部分战略投资已经转为普通股,暂时解决了资金困境。另据财联社报道,监管部门要求试点房企在2023年6月30日前完成降负债目标,较此前的2021年1月1日大幅推后。

 

同日,银保监会例行新闻通气会表示要加大对首付贷、消费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查处力度,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9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不得用于房地产市场违规融资。

 

二是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三农”比例,倒逼地方财政开源节流。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该文件出台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出让收入用于非农建设的资金比例,对一些土地财政依赖严重、财政收支紧张的地方政府短期会形成明显制约。《意见》将切实倒逼地方财政开源节流,在学会过紧日子的同时,改掉土地财政依赖症,加大专项债发行规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深化财税制度改革,探索房产税等增收新渠道。

 

短期内,由于城市建设资金的减少,地方政府可能会采用“扩分母”的办法来增收,也就是增大土地供应,提高土地出让收入。但结合“房住不炒”严监管原则、地方“因城施策”以及近期房企融资压力大等因素,部分城市加大土地供应或将引导当地楼面价下行,流动性较好房企或将依据自身策略加大土储力度。但对于一线城市来说,虽其土地出让总价高,但农村发展水平较高,农村建设资金需求较低。《意见》也提出对北京、上海等少数省份将适当放宽要求,此次改革不会对一线城市土地供应节奏产生较大影响。

 

三是进一步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整治市场乱象。9月7日,住建部发布《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将住房租赁政策更加细化,是住房租赁领域首部条例性文件,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更加全面,租售并重。《条例》对于近期住房租赁市场出现的“跑路”事件、杀“租”盘陷阱、租客安全、哄抬房租、捆绑消费、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等具体问题予以重点关注,规范主体合法经营,保障主体权益,引导市场健康稳步发展。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