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8月以来,国内疫情冲击进一步弱化,经济复苏态势持续向好,总需求继续平稳回升。但海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外部需求不确定性犹存。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更加强调质量提升和直达实体经济,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着力于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两新一重”建设、稳企业保就业等成为关注重点。

 

财政政策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以更大政策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对冲企业经营困难、对冲基层“三保”压力、对冲疫情减收影响,取得了明显成效。前7个月财政收支持续向好,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8月6日,财政部首次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财政政策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重点落实好“六保”任务。

8月份,财政政策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直达资金使用,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当前直达资金已经基本下达到基层,正在按照补贴发放周期、项目建设进度、实际工作需要等逐步拨付到位。从分配情况看,在实行直达管理的2万亿元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新增的减税降费;其余通过财政支出体现的1.7万亿元资金中,截至8月中旬,中央财政已经下达1.674万亿元,市县财政已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1.451万亿元,形成实际支出5097亿元,占中央财政已经下达资金的比重为30.5%,高出序时进度2.7个百分点。8月17日召开的国常会对用好管好已下达的资金提出了三点要求,包括规范资金使用、加强资金监管、强化问题整改,确保直达资金精准高效发挥作用。

二是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8月3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公布,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体现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果,将预算法实施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有关规定法治化;细化明确预算法有关规定,对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事项作出具体规定;满足预算管理实际需要,根据近年来的实践对预算收支范围、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等事项作出相应规定。8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将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1997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同时废止。与现行契税暂行条例相比,契税法按照税制平移原则,保持现行的税制框架总体不变,保持契税税率不变,并对相关征税事项作了相应调整。

三是落实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确保政策红利直接惠及市场主体。8月17日,王军主持召开税务总局局长办公会,研究部署做好今年后几个月税收工作。会议强调,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各项税费优惠直达基层、直达市场主体、直接惠企利民;继续依法依规组织税费收入,坚决守住不收“过头税费”的底线,确保国家税收安全;继续深入推进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和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不断提高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帮助市场主体实现更好发展。

四是支持受灾地区恢复重建工作。8月5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向安徽省拨付3亿元中央救灾资金,支持帮助分洪区做好群众安置救助和灾后民房恢复重建等救灾工作。8月26日召开的国常会确定,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规模约1000亿元,并建立资金直达灾区和项目机制;允许地方将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恢复重建。

 

货币政策

 

随着经济复苏态势向好,直达实体的政策工具创新实施落地,货币政策正在向常态化回归,更加稳健。8月25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货币政策需要以更大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保持“三个不变”,即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8月以来,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和精准导向,并注重保持政策定力,央行在银行间体系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精准发力,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实施结构性“宽信用”,以实现货币信贷与实体经济复苏步伐相匹配的合理适度增长。

一是以应对短期流动性短缺的公开市场操作更加积极。6-7月抗疫特别国债集中发行导致地方政府债券和一般国债发行受到一定压制,为完成10月底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完毕的目标,8月以来地方债发行显著加快,成为影响资金面的主要因素。8月以来,央行一改6、7月公开市场资金净回笼的趋势,资金投放规模明显增加,单周逆回购连续净投放,MLF也自4月份以来首次超额续作,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对冲资金到期、缴税、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带来的短期流动性缺口,维稳资金面,引导资金利率处于合意区间;另一方面在市场对货币政策趋紧有所担忧的背景下,也有纠偏偏紧资金面、安抚市场情绪、稳定市场预期之意。

二是信贷投放更为精准,强调直达实体经济。随着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成为货币政策的重中之重,央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直达性”,尤其强调落实针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央行8月3日召开的2020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强调,注意把握好节奏,优化结构,促进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8月6日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促进贷款投放与市场主体实际资金需求相匹配,使资金平稳有序地投向实体经济,支持经济增长向潜在增速回归。8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8月25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下一步将落实运用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支持发放信用贷款等措施,确保小微企业全年融资“量增、面扩、价降”。央行8月25日召开的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推进会强调,推动用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等金融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金融支持。在以上政策背景下,信贷投放结构向实体经济领域倾斜,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体现出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全面降准降息概率下降。

三是LPR继续按兵不动,加强改革方式降成本。鉴于在经济恢复势头向好、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的背景下,MLF利率调整的必要性下降,因此8月MLF中标利率继续保持不变,加上近期市场资金利率持续上行,LPR报价也未出现下调,已连续4个月按兵不动,连续政策性降息暂告一段落。货币政策更注重通过改革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央行近期在多个场合强调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这不仅要求继续发挥LPR改革的潜力,引导贷款利率下行,还要求降低融资各个环节的相关费用成本以及银行外其他融资渠道的成本,需要监管层推动信贷融资收费规范整治和改革,以及其他放贷机构融资成本下行。

四是注重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企业保就业等方面的地方落实。流动性能否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不仅需要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还需要调动地方法人银行的主动性,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此央行十分注重货币政策工具在地方上的贯彻落实。8月20日,央行举行的“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介绍了湖北、广东等地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的以及下一步的政策重点。8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到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了解和强调了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在安徽的落实情况。这表明央行正着力将货币政策工具释放的“活水”精准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监管政策

 

8月以来,监管层继续强化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力度,并持续关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并就普惠小微贷款过快增长带来的风险、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上半年银行净利润大幅下滑等问题予以回应。此外,最高法下调民间借贷利率上限。

8月监管政策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落实好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强化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力度。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8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央行负责人提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导向作用,引导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继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确保实现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的预期目标。银保监会负责人提出,将继续持续推进银行业落实减费让利政策,继续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和精准性,规范收费行为,整治各种形式的乱收费,督促银行加强对第三方助贷等合作机构的管理,规范银保合作,聚焦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普惠金融质与量齐升,下半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存下行压力。为应对疫情,商业银行通过适度倾斜的信贷政策、强化征信保护机制、适度减免贷款利息、调整疫区客户催收方案、无接触式服务等方式,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助力疫情防控。8月22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布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今年上半年普惠小型小微贷款余额达到13.73万亿,同比增速28.4%。此外,普惠型小微贷款的不良余额为0.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25%,不良率2.99%,较各项贷款不良率高0.88个百分点。虽然目前不良率水平已接近原来设定的容忍限度,但为了实现经济快速恢复的目标,近期的金融风险成本上升,既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上半年商业银行利润增速普遍同比下降,引发市场关注。近期银保监会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万亿元,同比下降9.4%,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15.86个百分点。本次银保监会答记者问时提到,上半年银行业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因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加大力度处置不良和拨备计提两方面原因。同时,银保监会将继续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稳增长的同时,做好防风险各项工作。

三是持续完善公司治理,促进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公司治理模式仍然是近期监管关注的重点。近日,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周亮在《完善公司治理 促进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指出,金融机构外部性强、杠杆率高、信息不对称突出,健全的公司治理对金融体系长期稳健运行至关重要。股份制银行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公司治理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现代治理体系,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8月28日,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共十个部分,涉及总体要求(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融合、公司治理评估、股东行为规范、董事会等治理主体履职、激励约束机制、利益相关者保护、外部市场约束、监管能力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方案》围绕公司治理各个方面规划了一系列重点工作安排,是今后三年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监管的行动指南。

四是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最高法下调民间借贷利率上限。为持续增强市场主体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以一年期LPR的4倍为标准,取代2015年版“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按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当前这一上限为15.4%。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规定不仅针对民间个人和非金融机构。根据2017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对金融机构仅规定了24%的利率上限,而对24%-36%的部分不予支持。由此可以看出对金融机构的规范和要求,相对民间借贷来说更加严格,未来金融机构利率上限也不能突破4倍LPR限制。

 

稳企业保就业政策

 

7月份我国失业率持平于5.7%,前7个月新增就业671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的74.6%,已经大幅超过序时进度。但是,7月份随着大学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主要为新毕业大学生)失业率在上升,比去年同期高3.3个百分点,因此稳企业保就业压力仍然较大。8月以来,政策双管齐下,一方面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强化人力资源行业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放管服”改革方面,8月26日国常会确定围绕保市场主体激发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要求确保年底前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取消部分重复审批行政许可、下放部分审批权限;坚持放管结合、并重推进。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服务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环节和成本,大力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发票、电子印章应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信部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评审工作,公示2020年度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名单。

稳就业方面,一是强化人力资源行业就业服务。人社部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的通知》,要求聚焦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促就业工作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专业优势和特有作用。二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8月17日国常会决定推进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改革,促进师范毕业生从教就业。人社部等七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见习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发布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公告,人社部、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三是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人社部等十五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拓宽外出就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强化平等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优先保障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加强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十六条措施,进一步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人社部举办2020年度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深入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相关政策文件和最新工作部署,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助力“六稳”“六保”和脱贫攻坚。

 

稳投资政策

 

稳投资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8月5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下半年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投资方面重点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交通能源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实施城市更新,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8月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稳投资各项工作,着力扩大有效投资,通过加强项目谋划储备、优化投资服务、破解资金难题等全力推动稳投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疫后经济复苏持续输送动力。

一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作为“两新一重”的重头戏,近期新基建支持政策接踵而至。国家发改委8月3日在《关于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表明REITs将重点支持新基建项目。交通运输部8月6日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将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建设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并提出了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和三项主要任务。各地也在密集部署落实新基建投资,加速出炉一批新基建投资项目库,并加码财政信贷支持政策。如上海多部门印发《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指导意见》等。

二是聚焦补短板、强弱项。补短板投资是提升投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手段。7月31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分别发布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3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设目标。国家发改委8月14日发布《关于信贷支持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要求加大对县城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此外,各地纷纷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为群众打造安全、整洁、有序的宜居家园,切实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是重大区域战略相关基建、产业投资项目加快落地。近期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相关投资项目陆续提上日程或开工落地。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7月31日印发《关于加快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的意见》,将围绕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努力打造布局合理、系统完善、服务高效、港城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国家发改委8月3日发布《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近期要实施13个城际铁路和5个枢纽工程项目,总里程约775公里,计划总投资约4741亿元。

四是统筹推进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为做好抗灾救灾,并确保洪水过后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近期高层多次强调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总书记8月18日至21日在安徽考察调研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要现代化。李克强近日在重庆考察时也强调,支持地方加强水毁工程修复、防洪排涝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支持修复灾毁农田和大棚、圈舍等设施农业,抓紧推进水毁工程建设,推进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关系长远的重大水利工程,并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规模约1000亿元。

五是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为确保稳投资落地,需用好财政资金、政府债券筹资和市场化融资,多渠道保障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近期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要有效扩大投资需求,重点是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国家发改委8月3日发布《关于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试点项目将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海南自贸港等重大战略区域范围以及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新基建项目等,REITs试点将拓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渠道,更好地满足融资需求。8月1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发行指引》,对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发行予以规范,有利于发挥企业债券融资促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8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可有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产业链改造升级等重大项目建设。

 

促消费政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民消费仍面临一定制约,7月消费虽然有所复苏,但远低于市场预期,餐饮住宿、纺织服装、家具家电等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因此,8月各部门各地区把促消费作为稳增长的重要着力点,在持续推进已出台的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基础上,通过举办购物节、发放消费券等系列活动,引导网上消费、带动实体消费、挖掘潜在消费,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中央层面,积极搭建消费促进平台。其一,商务部将于9月9日至10月8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开展“百城万企促消费”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活动以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各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速排名靠前的城市为主体。活动期间,商务部门将组织举办步行街出口产品转内销、“老字号”嘉年华、“千品万店美食荟”餐饮促消费等重点活动,各地将结合本地实际,举办汽车家电、品质家居、服饰精品、母婴产品、电子信息、绿色健康等产品的促销活动。

其二,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同发起金秋消费季活动。活动拟于9月上旬在北京市房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启动,并陆续在山西省、上海市、湖北省、广东省、重庆市等地组织系列活动,一直持续到11月下旬。作为丰收节重点活动之一,金秋消费季旨在充分利用节庆效应,连接国庆节、中秋节等假日市场,通过发放“丰收券”、直播带货、产销对接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振兴消费,助农增收。

地方层面,坚持政银企、线上下、内外贸联动,积极开展促消费行动。江苏省围绕促流通扩消费,扎实开展消费促进提振、流通布局优化、市场主体壮大、消费品牌培育、创新转型发展、消费环境营造“六大专项行动”,提出25条政策措施;福建省8月22日启动“全闽乐购”活动,助推地方特色产品,提升景区知名度,打通线下线上一体化营销模式。全省发动10万家以上商家报名参与,企业、银行、各大电商平台让利100亿元,省级财政安排5亿元正向激励资金;山东省8月28日至30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第四届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以“老字号、新国潮”为主题,设置美食展区、非遗技艺展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专区和新制造优质商品展区等八大展区,有25个省市600家企业参展。

与此同时,各地还推出新一轮消费券促消费系列优惠活动,助力餐饮、文旅、电影等行业复苏。8月起至12月底,海南省将陆续向消费群体发放1000万元定向性消费抵扣券,使用范围包含指定餐饮、百货、住宿、超市便利店等实体门店;8月24日,武汉市发布《武汉市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发展的若干措施》,宣布将发放8000万元文旅消费券,引导带动全市文旅消费;8月22日,北京启动“千万文惠·点亮京影”主题惠民观影活动,发放1000万元“观影券”,用于补贴北京市民的电影消费。

 

稳外资稳外贸政策

 

近几个月,我国外资外贸展示了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但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8月以来,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外贸外资形势,我国加强稳外资稳外贸工作顶层部署,出台进一步做好稳外资稳外贸工作的意见,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大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监管试点。

8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青岛主持召开北方地区部分重点省市外贸外资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想方设法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切实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加强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稳住外贸主体,稳住产业链供应链,从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发展贸易新业态模式、提升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和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等方面提出15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措施。

7月31日,发改委、商务部就《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与2019年版相比,增加125条、修改76条,主要修改内容为进一步鼓励外资参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投向生产性服务业、投向中西部地区。8月12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坚持改革先行、开放先行、创新先行和高质量发展,打造服务贸易发展高地,提升“中国服务”在全球价值链地位,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对稳外贸稳外资的支撑作用。8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扩大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出口监管试点范围的公告,在现有试点海关基础上,增加上海、福州、青岛、济南、武汉、长沙、拱北、湛江、南宁、重庆、成都、西安等12个直属海关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

 

区域发展政策

 

8月份,我国区域发展政策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扎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8月2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指出长三角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会议对长三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攻关、城市发展、欠发达区域发展、浦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绿色发展、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七方面工作具体部署,明确了长三角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针对长三级一体化发展的十项税收征管服务措施、涉税事项跨区域通办、住房公积金一体化、示范区职教一体化等诸多利好政策也相继出台。

二是促进西藏高质量发展。8月28日-29日,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总书记结合近期形势发展,对于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十个“必须”,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同时,会议要求发扬“老西藏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西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优化发展格局为切入点,以要素和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制度机制为保障,统筹谋划、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此外,会议还对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涉藏工作进行部署。

三是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8月31日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会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要大力推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要着眼长远减少黄河水旱灾害,加强科学研究,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灾害能力。要采取有效举措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沿黄各省区和有关部门主体责任,加快制定实施具体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体系,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明显进展。

 

房地产调控政策

 

自7月中央房地产调控出现明显边际收紧后,8月房地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房住不炒”与地方“因城施策”两大原则维持动态平衡。具体来说,8月份,房地产政策的边际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进入“量化阶段”,房企融资全面收紧,严防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8月初公布的央行《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要求,“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牢牢”二字表明了监管层的决心,遏制资金违规流入楼市仍是监管重点。

8月20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在再次明确前述定位基础上,对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提出要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形成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检测和融资管理规则的新方向,严控增量意图明显。可见,市场传言的控制房企有息债务增长的“三道红线”业已落地,前期集中在土地、供应、价格等方面房地产调控政策开始向房企融资延伸。据相关机构测算,绝大部分房企均在红线内。

预计下半年房企国内融资环境将明显收紧,龙头房企将更多依赖境外融资渠道,而中小房企因流动性紧张生存压力骤增。房企回款意愿增强,“金九银十”销售旺季可期,部分房企降价销售将引导新房价格出现回调,房价上涨压力减弱。此外,上半年火热的土地市场将趋冷,土地交易、土地溢价率等指标增速回落。但为回款而推高周转速率,房企或将加快施工、竣工、销售进度,建安投资增速可期。

二是房地产政策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持续推进,人口流入、资金聚集效应明显。疫情后,长三角房地产市场复苏动能强劲,南京、杭州、宁波等地出现局部过热,引致7月政策快速收紧。8月20日,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要坚决防止借机炒作房地产,坚持“房主不炒”定位。同日,长三角地区住房公积金一体化9个项目正式落地,标志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实现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推动区域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自由流动。

三是多地确立规范性政策,精准度更高。收紧方面:江苏部署做好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工作,保障供地规模,优化供地结构,把握供地时序,均衡合理布局。同时,要求重点加强对南京、无锡、苏州等热点城市住宅用地供应监测、评价和考核,以土地供应引导全省房地产市场发展;阜阳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发放公积金贷款;宁波、海口等地专项行动打击不正当经营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宽松方面:海南出台公积金贷款新政,提高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最高额度,购新建住房贷款最高可贷100万元,明确二手房最低首付比例40%。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