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中旬以来,疫情继续在全球蔓延。截至8月11日,全球确诊人数已经突破2000万,死亡病例达到73.5万。各国展开了研发疫苗竞赛,目前战斗民族俄罗斯率先撞线,据说普京大帝的一个女儿已经接种。但WHO警告或许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疫苗,人类要做好未来数十年跟疫情共处的准备。

 

中国仍然是全球疫情管控最好的国家,尽管仍有零星爆发和外部输入,但绝大多数城市已经数日零新增。疫情受控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基础,各项经济数据持续向好,现在需要担心的是中米关系问题。特朗普仍在穷尽各种手段对中国围追堵截,从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到关闭休斯顿总领馆,从拆分tiktok到宣布清洁网络计划,从制裁涉港官员到美卫生部长访台,两国关系已经降至近十年来的冰点。

 

由于外部环境极其恶劣,最近一个月的政策导向开始未雨绸缪,领导人在四平表态,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表态,“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步伐”。7·30政治局会议则已开始布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将成为当前以及“十四五”期间的国家战略。

 

布局“双循环”

 

内循环和双循环是时下热点,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来,中央层面已经多次提到“双循环”,最近一次是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但那次提出的是“逐步形成”,7·30政治局会议则改为“加快形成”,紧迫性明显提升。

 

中央之所以提出这一新发展格局,主要基于对国际大势和国内大局的研判。从国际来看,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已经打乱了经济全球化节奏,新冠肺炎疫情又迫使各国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从国内来看,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从乐观方面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可以发挥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市场规模大和产业体系完善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可能面临生产成本上升、技术升级受限等问题,所以,领导人在7月21日的座谈会上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如果要布局双循环尤其是内循环,至少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从需求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有效投资作用,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使国内大循环能形成闭环;从供给端,要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尤其是要消除卡脖子的技术短板问题;从改革角度,要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畅通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打通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循环。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

 

7·30政治局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实效”为此次会议新加。上半年财政政策是一个逐渐加码的过程。截至7月末,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已发行完毕,但还有4171亿元一般地方债和将近1.5万亿专项债有待发行,财政政策力度足够,关键是要落实。

 

财政部7月29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专项债10月底前发行完毕,并对其资金用途设立了负面清单,同样是着眼落实,确保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到位。

 

8月6日,财政部首次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上半年财政政策主要聚焦四个方面:一是积极出台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支持疫情防控保供和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二是加快发行使用政府债券,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扩大有效投资;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保障民生支出和重点领域支出;四是从“借、用、管、还”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加强专项债券管理,债务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7·30政治局会议要求“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

 

“精准导向”为此次会议新加。对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要求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明显高于去年”改为“合理增长”。4·19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被改为“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在边际上略有收紧,央行表现稍显鹰派。

 

市场近段时间以来已经感受到这一变化。7月以来,央行已经引导短端利率逐渐走高,部分疫情期间的临时政策也逐渐退出,LPR则连续三个月按兵不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注重引导资金投向而不是全面宽松。近期无论是央行行长的媒体专访,还是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表达出了这方面的意图。

 

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用一个专栏专门分析了《怎样看待全球低利率》。央行认为,某些发达国家实行的低利率政策效果不及预期,作用还有待观察。利率过低还会导致“资源错配”“脱实向虚”等诸多负面影响,并不足取。因此,必须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利率水平与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动态适配。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速向潜在水平回归,政策将会更加注重落地见效与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方面,预计央行将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通过积极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做好稳企业保就业工作,通过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建立健全银行增加中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总的目标就是通过提高政策的“直达性”,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发展。

 

监管政策: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

 

上半年逆周期调节加码之下,资金空转和金融乱象有所抬头。内循环导向下,金融防风险重要性提升,监管政策转向“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

 

一是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7月20日,银保监会年中工作座谈会指出,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循环,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金融纾困政策,聚焦暂时遇困但仍有前景的企业,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防止“僵尸企业”搭便车。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通过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传导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等方式,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

 

二是进一步强化金融风险防控,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7月17日,证监会、银保监会同步公告,依法对明天系九家机构采取接管。7月20日,银保监会年中工作座谈会要求,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决防止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房地产贷款乱象回潮和盲目扩张粗放经营卷土重来。7·30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持续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7月3日,郭树清发文《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就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改革成效、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提出观点。7月20日,银保监会年中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持续完善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从制度上组织上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严格规范股东股权管理,强化“两会一层”履职监督。

 

四是规范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行为,补齐监管短板。7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7月19日,央行、证监会联合发文,同意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互联互通合作。7月31日,央行会同相关部门,决定在坚持资管新规政策框架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同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稳有序推进资管行业规范发展。8月11日,七部委发布《关于做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

 

促消费

 

7·30政治局会议要求,“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7月中旬以来,政策从推动复商复市、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商品服务供给等多领域多环节着手,进一步出台支持举措,促进消费市场潜力释放。

 

一是支持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7月14日,发改委等13个部门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数字化治理、产业平台化发展、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无人经济”、新个体经济、微经济、多点执业、共享生活、共享生产、生产资料共享及数据要素流通。

 

二是促进小店经济健康繁荣发展,推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小店经济发展体系。7月14日,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明确通过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至2025年,形成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1000个,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与之前一度火爆的地摊经济相比,小店经济可能算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三是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引导农村居民出行方式升级。7月15日,工信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提出在今年7月到12月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与曾经的汽车下乡政策相比,此次活动没有统一的国家财政补贴,更多依靠企业让利或地方补贴。

 

四是组织开展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人气。7月30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筹备有关工作的通知》,组织各地利用“金九银十”的传统消费旺季,举办2020年全国“消费促进月”活动。活动时间为9月9日至10月8日,主要在“百城万企”举办,重点聚焦商贸流通领域,倡导线上线下融合。

 

稳投资

 

7·30政治局会议对稳投资非常重视,围绕“两新一重”进行了部署。7月中旬以来,各部门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持续加大补短板力度,狠抓稳投资各项政策落实,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将“两新一重”作为稳投资重点抓手。7月1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指出,推进“两新一重”等项目建设,以有效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7·30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7月以来多部门部署加大“两新一重”有效投资。如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加强防疫和防汛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县城公共设施等补短板扩内需领域建设。

 

二是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投资支持力度。发改委近期再下达雄安新区建设专项2020年第二批中央预算内投资10.5亿元,今年共下达35亿元,主要支持交通运输、生态环保、水电燃气等工程建设;近期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等5个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

 

三是政府与市场双发力保障投资资金到位。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支持“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建设。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引导促进多元化投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公益性项目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对有一定收益、确需建设的公共设施项目予以倾斜;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发改委表示,加快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力度,督促指导各地方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稳外资稳外贸

 

进入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影响外商投资和外贸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进一步研究出台了多项稳外贸稳外资新举措:

 

一是做好下半年工作,切实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7月14日,胡副总理主持召开部分重点省市稳外贸稳外资座谈会。认为外贸外资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外开放的直接体现,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对于全局工作至关重要。7月29日国常会部署进一步扩大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决定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会议并称要对重点外资项目一视同仁加大用地等保障,再贷款再贴现专项额度、进出口银行新增贷款规模同等支持外资企业。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提出了15项稳外贸稳外资措施。日前国办还发函同意建立国务院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深化外商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7月21日,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提出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进一步简化企业生产经营审批和条件、优化外贸外资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等六个方面政策措施,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是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转内销。6月22日,国办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为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商务部于7月25-27日与浙江省、重庆市、陕西省政府合作,分别在三地共同主办“外贸优品汇扮靓步行街”出口产品转内销系列活动,一方面打造优质外贸产品集中展示与销售的平台,拓宽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内销渠道;另一方面让广大百姓乐享身边的高品质消费,实现稳外贸与促消费工作的相互推动。

 

四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7月13日,商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协作联动 推动加大金融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力度的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及时摸排企业金融需求,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加强与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积极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当地金融机构提供有金融服务需求的行业企业信息,推动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努力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专项举措,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

 

粮食安全

 

根据国家应急部发布的月度数据,截至7月底,我国今年的受灾农田面积达到11766千公顷,折1.77亿亩,并且受灾农田主要集中在江淮流域,也就是我国最重要的产粮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值约40%。

 

7月底本来是一季稻的收割期,现在基本上打了水漂。现在粮食产量最高的江淮流域农业遭遇重创,今年我国的粮食供应将会更加紧张,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毫无疑问也将会更高。2019年我国进口了1.11亿吨粮食,金额高达42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规模220亿美元,全年或将超过500亿美元。

 

领导人之前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7月下旬在吉林省考察时又特别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8月11日,他又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无农不稳,尤其是在启动经济“内循环”的背景下,粮食安全更需要格外重视。

 

 

房地产调控

 

针对近期市场出现的局部过热现象,7月24日召开了全国房地产工作座谈会给予明确部署。会议重申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基本基调,并对下半年的调控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7·30政治局会议中也再次强调了“房住不炒”的定位,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调控之所以边际收紧,除了房地产泡沫化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戕害企业家精神、恶化资源配置之外,还同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中央的最新定调是“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的居住部分占比已经达到26.5%的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房地产市场持续过热,将会加重家庭部门负担并对消费形成挤出,不利于国内市场扩大。

 

7月以来,银保监会、深圳、宁波、杭州、南京、东莞、内蒙古等部门及地区紧急调控指导,抑制市场过热。除深圳市政策覆盖面较大外,其余城市更多是针对“万人摇”、假落户、假离婚、假人才等市场乱象的定向政策补漏。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对于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表态也较以往更为严厉,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前加了“牢牢”二字,重申要“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