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一个月来,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发达经济体新增人数有放缓迹象,但印度、非洲、拉美等公共卫生环境较差国家的确诊人数却在不断上升,全球范围内拐点远未到来。

 

疫情冲击之下,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蹦极式的急跌急涨,在各国政府和央行史无前例的救市政策之后,市场恐慌情绪逐渐平复,VIX指数和美元指数都已触顶回落。但实体经济受到的侵蚀却仍在加剧,IMF在刚刚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3.0%,毫无疑问,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看,确实是一个极为精准的判断。

 

国内疫情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但显然还没有到可以喘口气的时候。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事实也确实如此,3月以来,复工率持续回升,但外需的突然萎缩却使很多企业“从招工困难变成无工可复”,冲击已经从供给端切换至需求端。这意味着,如果想要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则逆周期调节必须加码。

 

过去一个月来,决策层先后召开了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3月27日)、两次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月19日、4月8日)、五次国常会(3月17日、3月24日、3月31日、4月7日、4月14日)。由于“两会”议程仍悬而未决,3月27日的政治局会议相当程度上有提前定调的功能,所以也得到了相关各方的高度重视。3·27政治局会议有哪些新动向?

 

财政政策


 

3月27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的传导路径更短,效果更为直接。但提高财政赤字率尚需两会授权,发行特别国债目前仍在准备过程中,能够立竿见影的就只剩下地方政府专项债。

 

因此,3月31日国常会要求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4月14日国常会再次强调,抓紧按程序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

 

今年财政部已提前下达12900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额度。截至3月31日,全国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08万亿元,占比84%,发行规模同比增长63%。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使用在项目上的是8255亿元,占发行额的77%。用于重大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约1300亿元。今年新增专项债券平均发行期限14.5年,其中10年期及以上长期债券发行占86%,较2019年全年占比提高52个百分点,期限更加合理、与项目实际期限更加匹配。

 

下一阶段,中央会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专项债额度,继续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七大领域;增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允许地方投向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职业教育、城市供热供气等市政设施项目。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

 

货币政策


 

3月27日政治局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要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对地方和企业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要抓紧梳理分析,及时加以解决,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

 

监管部门据此进行了强调和落实。3月26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提出货币政策基调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并更加突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平衡好稳增长、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4月7日金融委第二十五次会议,要求更加突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更多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加大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力度。

 

过去一个月货币政策动作颇多:

 

价的方面1)3月30日,央行下调OMO利率20个基点。这是2019年11月至今第三次下调逆回购利率,降幅为2015年下半年来最大。一是传递出央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立场,也是对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和实施力度的积极回应;二是在市场资金利率连续多日与逆回购利率倒挂的环境下及时调整,有利于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匹配,避免市场扭曲;三是4月流动性缺口较大,选择在此时补充流动性并顺势调降利率较为适宜。

 

2) 4月3日,央行决定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这正好是当前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基准利率,也体现了存款利率作为中国利率体系“压舱石”的作用。此举将降低银行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收益,有助于推动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

 

3)4月15日,央行按惯例开展每月新做中期借贷便利(MLF),此次新作规模1000亿元,中标利率2.95%,较此前下调20bp。这预示着4月的LPR将会随之下调。

 

量的方面4月3日,人民银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此举一可有效增加中小银行可贷资金,二可降低中小银行资金成本,促进中小银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小微、民企贷款利率。分次实施则可避免流动性波动过大和流动性淤积。

 

结构方面3月31日的国常会确定了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普惠性金融支持措施。一是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引导中小银行以优惠利率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扩大对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产业的信贷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全部用于发放小微贷款。二是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上年为3.24万亿),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拓宽渠道。三是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促进中小微企业全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四是健全贷款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发展为中小微企业增信的商业保险产品,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减轻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负担。

 

此外,近期央行还在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就存款基准利率问题作了答复。第一,存款基准利率是我国利率体系压舱石,对于维护存款市场的正常秩序,防止非理性竞争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长期保留。第二,存款基准利率自2015年10月以来没有调整,但并不意味着银行实际执行的存款利率就不变化。第三,随着近期央行有序引导市场整体利率下行,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市场化类存款产品利率明显降低,已经低于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实际执行利率,市场利率与存款利率正在实现两轨合一轨。第四,随着LPR改革深入推进,贷款市场利率的改革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贷款利率的下行有利于稳定存款利率。总的来说,央行短期内下调存款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复工复产


 

复工复产直接决定着经济能否顺利重启。

 

3月1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3月24日的国常会也要求积极有序推动制造业和流通业复工复产复业:一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二是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发展线上零售、餐饮、问诊、教育等服务;三是加快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已定政策措施,鼓励大企业、头部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四是针对外需订单萎缩态势,支持企业网上洽谈、网上办展,主动抓订单、促合作。

 

各个部委均有行动。如3月23日商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的通知》,要求稳妥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政、洗染、沐浴、美容美发、家电维修、人像摄影、配送、拍卖等商贸流通行业和企业网点复工营业;3月26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产业链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通知》,要求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3月26日,银保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4月8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再次要求加大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和投资项目建设等国内需求,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4月14日的国常会则要求进一步落实前期有效政策,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支持。帮扶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缓解房租、用工等成本压力。强化对困难群体兜底保障。

 

稳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是“六稳”工作之首。

 

3月17日国常会指出,做好“六稳”工作,必须把稳就业放在首位。一要在保持必要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取消妨碍复工复产的不合理规定,让更多务工人员尽快返岗,有活干、有钱赚。二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三要发挥“双创”积极作用。四要对“互联网+”、平台经济等加大支持力度,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

 

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要求更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文件重点关注三类人群,一是农民工;二是高校毕业生;三是困难人员(稳就业必须关注三类重点人群)。

 

对于农民工,3月23日,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带动作用 进一步做好促生产稳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发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带动作用,尽快恢复发展乡村旅游、健康养生、文化体验、订单农业,拓展更大就业空间,吸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3月30日,农业农村部、人社部联合印发《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实施方案》,要求各地在推动农民工有序返城返岗就业的同时,促进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对于高校毕业生,4月14日国常会指出,今年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要加大力度支持稳企业、拓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二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充实基层教师和医护人员队伍。三要加强就业服务。对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特殊支持政策。

 

对于困难人员,3月27日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大脱贫攻坚项目开工复工进度,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返岗就业,对因疫情返贫致贫人员及时落实帮扶措施。3月31日国常会要求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临时补贴标准,扩大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和就业援助范围,确保失业保险金和临时生活补助发放,抓紧研究失业保障提标扩围政策。

 

稳投资


 

稳投资几乎成为国常会的保留节目。

 

3月17日国常会强调,要把推进重大投资项目开复工作为稳投资、扩内需的重要内容,抓紧帮助解决各类所有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用工、原材料供应、资金、防疫物资保障等问题,推动各地1.1万个在建重点项目加快施工进度。加快发行和使用按规定提前下达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抓紧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督促加紧做好今年计划新开工的4000多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后续项目储备。对重大项目审批核准等开设绿色通道,尽快实现开工建设。

 

3月31日国常会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要在前期已下达一部分今年专项债限额的基础上,抓紧按程序再提前下达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对重点项目多、风险水平低、有效投资拉动作用大的地区给予倾斜,加快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各地要抓紧发行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力争二季度发行完毕。

 

4月14日国常会指出,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重点是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区。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现在市场上有不少呼吁,但中央对于房地产调控始终未有放松。对老旧小区加大改造力度,可视为在房住不炒定位下渐进去房地产的举措。

 

促消费


 

3月27日政治局会议对消费寄予厚望。

 

会议提出,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在防控措施到位前提下,要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与2月政治局会议相比,政策重心逐渐由投资转向消费。在全球经济整体下行的环境下,我们只能寄望于内需作用发挥,而消费更是当之无愧的压舱石。通过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表现。近期不少地方都推出了消费券、弹性工作制等方式,积极鼓励消费。

 

3月31日国常会确定了扩大汽车消费的相关举措:一是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二是中央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三是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从5月1日至2023年底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

 

在4月9日的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相关部委也对此做出了解读。生态环境部考虑在全国尚未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地区适度延后实施该标准;商务部表态将会加快修订《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但总体来看,这一轮扩大汽车消费的举措相对克制。

 

稳外资、稳外贸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过去一个月中出现的频率相当之高。

 

领导人在同德国总理和美国总统通话,特别强调要保证供应链的开放、稳定、安全。3月26日G20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领导人明确提出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3月27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

 

近期美国、日本都出现了鼓励本国企业搬离中国的声音,但考虑到中国拥有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拥有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市场优势,外资很难大规模撤离。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官方对于稳外资稳外贸这块非常重视。3月1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要求兼顾疫情防控和对外经贸合作,在落实防疫措施前提下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创新招商引资、展会服务模式,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

 

3月24日国常会,要求主动抓订单、促合作,研究推迟今年春季广交会时间以及利用网络等手段举办等替代方案。4月7日国常会,在已设立59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基础上,再新设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纾解困难,促进稳外资、稳就业;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广交会;提升中欧班列等货运通道能力。

 

部委方面,3月19日,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用好内外贸专项资金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内外贸资金效益,全力支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加大支持促进国内消费,释放各地商务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4月1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应对疫情进一步改革开放做好稳外资工作的通知》,从支持外资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商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外商投资服务和促进工作、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关举措。

 

要素市场化改革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市场的改革方向,并对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作了部署。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让要素活力竞相迸发的重要保障。文件的出台,将会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长远的基础性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对于对冲疫情影响、有效激发各类要素潜能和活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之一,但确实是要素市场改革中最为滞后的。《意见》将土地放在五大要素首位,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城乡增减挂钩等多项改革内容。

 

第二,《意见》直面劳动力要素市场改革的老大难问题,明确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改革措施。但未提及放开计划生育管制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三,《意见》要求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明确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四方面改革措施。同时,对于要素价格明确要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

 

此外,《意见》还对技术、数据等两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作了细致部署,并对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以及此次改革的组织保障工作均作了部署。市场期待各要素领域的具体细化改革政策出台与实施。

 

保供稳价


 

粮食危机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央对此亦极为重视。

 

3月17日国常会指出,促进农业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会议通过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草案)》,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防治责任,细化完善了监测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全链条防治制度安排,为农业发展特别是做好今年重大病虫害防治、稳定粮食生产提供法律保障。

 

3.27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抓紧组织好春管春播,加快把支农政策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气象灾害防范。要继续抓好生猪产能恢复,解决好畜牧水产养殖面临的困难。

 

3月18日,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多措并举促进禽肉水产品扩大生产保障供给的通知》,要求切实解决当前家禽水产业面临的“卖难”、产品积压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禽肉水产品生产的扶持。

 

4月8日政治局常委会议,要求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强化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更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