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我提升类
 
1.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福流,其实是心流(flow)的另一种译法。福流的产生需要三个客观条件,分别是清晰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技能和挑战的完美匹配。
 
彭教授认为,“任何事情,一旦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专注而沉浸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知,始终被一种愉悦的力量所推动,虽然这件事情对你有一定的调整,但你仍然不断地奋斗、创造、探索,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它、完成它,而且做完以后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比喜悦,一种创造性的乐趣”。那么,你就是一个拥有过福流体验的人。
 
这本书总共分五个部分,情感、福流、正心、跨界、开拓,每一部分都由若干篇小文章构成,既有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介绍,也有彭教授个人的思考和总结,都很耐读,而且读完之后能让人产生“提升感”,比如关于“颜施”和“感恩”的介绍,对我触动很大。
 
2.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是跟弗洛伊德、荣格并立的心理学巨头,但在国内的影响力远不如后两者大。万维钢在“得到”曾专门解读过这本书,也认为是一本被低估的著作。
 
阿德勒认为,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所以,“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这些事才重要”。那么怎么来看呢?应该采取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从这一点出发,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他的心理学也被称为“勇气心理学”,即看你是否有勇气来改变自己、获得幸福。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他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不畏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3.“得到”《何帆读书俱乐部》
 
何老师不徐不疾的讲述,常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比如:
 
“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们,跟他们分享你得到的东西,但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同志,不妨在其他洞穴人那里保持沉默。生命是如此的短促,除了探寻和服膺真理,我们真的没有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辩论上”。
 
“何帆写作三招:一是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必须是这一段的中心思想;二是每个自然段后面的几句话必须要有逻辑关系,不管是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总之一定要有逻辑关系;三是上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和下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之间一定要有逻辑关系,不管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对比关系,总之一定要有逻辑关系”。
 
“拉波波特谈判法:先复述对方观点,并且让对方确认你的理解是对的,他或她确实是这样想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没办法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万维钢《高手》和《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对我触动很大的三点:
 
其一是斯多葛的控制二分法。著名的尼布尔祈祷文,“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能分清两者的差别”,其实就来自于古希腊斯多葛。这一心法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分为两类:外界目标和内部目标。外在目标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但你可以至少控制自己。
 
比如参加一个比赛,你可以把关注重点放在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打一场漂亮比赛上,这是你自己能控制的,而不用在乎能不能赢。如果时刻专注于内在目标,你在心理上就会是不可战胜的。在面对人生起伏时,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
 
其二是成功与运气。所有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实力很重要,但运气也不容忽视。为什么说富不过三代,原因之一就是后代很难重复祖先的运气;之前有人宣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其实还不如鹅厂的“我的复制可以成功”靠谱。
 
那好运者都有什么特征呢?一是外向,喜欢跟陌生人聊天以获得信息,也喜欢别人注意到自己;二是开放。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三是神经质程度低。即不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嫉妒等情绪。反躬自省,我属于emotional型,以后得降低自己的神经质程度。
 
其三是怎样调控快乐。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快乐的时间总是过的特别快?这是自然选择的设定。只有得不到长久的快乐,人类才永远有动力去追求快乐。
 
在脑神经科学看来,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并不由外界刺激的强度决定,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所以人的心理只对变化敏感。那么我们如何调控快乐呢?一是追求多样性。即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二是追求间隔性。同样的刺激,如果间隔一段时间出现,也会让我们感到快乐。
 
浅的东西可以用间隔性,深的东西自带多样性,比如做研究、做事业等。对于有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才是最大的快乐。
 
6.印南敦史《快速阅读术》
 
他在书中倡导了两个理念:一个是“流水式阅读”,一本书不需要全盘掌握,只要能记住一两句话足矣。“与其复制100%,不如邂逅1%”,由这1%的细碎知识片断,逐步汇总关联,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另一个是“呼吸式阅读”,既要吸气(吸收知识),也要呼气(输出知识),这样才能避免“阅读失败”。他主张“一行采集”(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断)、“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一行评论”(写一段自己的简评)。
 
跟传统的读书方法相比,它能帮你把压力卸下来,不用再正襟危坐、一字不落,不用再追求全盘掌握、从一而终,兴之所至,信马由缰,这样读书就成为一件非常轻松的事儿。像作者那样一年读700本书,并不难做到。
 
7.苏利文&野村:《终身学习:10个你必须掌握的未来生存法则》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围绕别人的赞赏构建自己的人生,这样你会重复那些让别人赞赏的事,而不会尝试那些新的、更好玩的事”。
 
8.赵昂《洞见》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本质。把事情做对的方向,就是关注职业的本质”“如果要把时间当朋友,就要把最好的东西给ta,把心思花在ta身上”。
 
9.马东团队《好好说话2》
 
相比于1,这本书更注重具体情境下的话术应对,也更具可操作性。个人觉得比较好用的,一个是降维打击,一个是逆向激将法(对小孩儿很适用)。
 
10.知本秀德《如何高效写作》
 
日本人很擅长写这类工具书。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两点,一个是“抱着把初稿扔掉的心态来写,就能安下心来写东西了。因为心理上会觉得不管写的多拙劣,以后再修改提升就可以。”
 
另一个是“尽量少用连词”。连词作为凸显逻辑的标志是非常便利的工具,但是会让文章显得有些生硬。因此,优秀的作家在没有连词也可以使意思通顺、逻辑清晰的情况下,都会尽量地省略连词。
 
11.采铜《精进2》
 
《精进1》的副标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主要讲的是自我管理,2的副标题是“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主要讲的是思维方式。
 
这里边谈到的思维方式,包括“视角:掌握观察之道”“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组合:理解万物构造之法”“限制:唤醒沉睡的创造力”“进化:洞悉变与不变的法则”“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循环:让才能盘旋而上”“完美:精进者臻于至善”等。
 
作者从平常生活中的事例切入,再引申到背后的原理以及可以应用的范围,目的是“发现复杂事物背后的简单道理”,即作者所说的“元认知”。这种格物致知的研究方式,古人常用,今人则大多忽略,所以,采铜的尝试难能可贵。
 
12.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
 
鲍温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沟通问题,评价别人(judgement)是“原罪”。他还认为,一个人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的思想让他们变成了好人或坏人(这其实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
 
所以他建议,“对于你认为不太好相处的那个人,想象他最好的朋友、母亲或者崇拜者会如何描述他,对他有什么样的看法。然后下次产生矛盾时,积极地让自己去欣赏他”。
 
小说类
 
1.黄晓阳:《二号首长》
 
赵德良孤身一人到江南省担任省委书记,没有任何根基,看上去就是个文弱书生,但却能在不动声色间将各派势力摆平,即便是根深叶茂的省长陈运达也被收拾得服服帖帖。
 
之前也读过官场小说,《驻京办主任》《国画》之类,但跟这部书相比,似乎都要逊色一些。它把现代社会可能遇到的各种类型事件都写到了,对官场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刻画的入木三分,可谓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据说因为过于写实,后来还被禁了。
 
2.姜淑梅口述回忆录《乱时候,穷时候》
 
姜奶奶是一个天生讲故事的人,她对文字的评价标准是“有没有劲儿”。即便刚刚学会写字,她就能把动荡战乱时期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3.马伯庸《长安十二时辰》
 
马亲王是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天才,他在唐代长安城悬空设计了一部悬疑大片,由一名被判死刑的西域老兵揭开了最终结局。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让人喘不过气来。读到最后,发现作案人的动机有点扯,但阅读体验仍然超级棒。雷佳音演的同名电视剧,后来也非常热。
 
4.是枝裕和《如父如子》
 
日本作家的笔调极为隐忍克制,就像一个妇人,悠悠地絮叨着家庭琐事,然后还会偷偷抬头瞄一眼,看听众是不是感兴趣。
 
读完最大的感受,一是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另一个就是父母后天的悉心陪伴要比基因的力量更强大。
 
5.虹影《饥饿的女儿》
 
《女儿》可视为作者的自传小说。她的身世之谜很吸引人,但读完却很压抑。一个在缺衣少食、没有父母之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她青春期的时候,必然会在社会上去寻找一个强有力的角色来代替父亲,作者最后找到的是历史老师,而历史老师又有自己的苦闷,最后上吊自杀了。
 
6.巴西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通篇都在讲述一个道理,“当你渴望得到某些东西时,整个宇宙都帮你实现愿望”。这个真正的渴望,就是所谓的“天命”。
 
所有的人在刚步入青年时代时,都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么。但是慢慢的,绝大多数人会把它给忘掉,要么安于衣食无忧的庸常生活,比如广场上卖糖的小贩,或者仅仅作为一个梦想,像那个水晶店的老板,或者当成一个笑话,像出现在金字塔附近的劫匪。
 
7.麦家《人生海海》
 
书名有点晦涩,其实是一句闽南俗语,大意是人生就像海浪一样起伏不定,没有那么多一帆风顺,更多的是造化弄人。
 
主角是一位上校。他原本是浙江一个小村里的木匠,但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军医,一套镶金的手术刀给他带来了一系列神奇际遇。但这些际遇大都经由他人之口说出,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更增加了神秘感和吸引力。
 
书眼是罗曼罗兰的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8.天下霸唱《鬼吹灯》
 
7月去大连办事儿时需要熬夜排队,正好看这套书打发时间。
 
书写得真不错,框架宏大,文笔华美,作者凭一己之力搭建起了盗墓宇宙,所有线索前后都有呼应,也有相对严谨的科学解释,没像《盗墓笔记》那样烂尾,或充斥着各种怪力乱神,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
 
古典诗词类
 
1.“得到”《熊逸唐诗五十讲》
 
熊老师在《发刊词》里解释“唐诗为什么值得你花时间?”,“第一,唐诗能给你语言匮乏的人生场景提供最佳表达方案;第二,唐诗能提升你对美的感受力;第三,诗的趣味可以让你显得更高级;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理由,唐诗可以平衡你的思维方式”。
 
熊老师没有像绝大多数的唐诗赏析那样讲,而是分成了“登高、怀古、羁旅、壮心、田园、思慕、聚散、忧愤、感时、隐逸和快意”十一个情绪和场景单元,每个单元主讲五首诗,把这首诗的背景和周边理得清清楚楚、讲的明明白白,让人百听不厌。
 
2.王晓磊:《六神磊磊读唐诗》
 
这本是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习惯来解读唐诗江湖,写得热闹非凡,其中一篇《杜甫的太太:我嫁的是一个假诗人》,居然让我读得热泪盈眶。
 
3.《诗词里的趣事》
 
以前读那些名家诗词,偶尔会看到创作背景介绍,但只是从作者生平中截取一个切面。这本书则把这些切面给连缀起来,告诉你哪首名作是作者在什么年纪什么情形什么心绪下写出来的。
 
世界在变,但人性不变,当你知道这些,对作者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都会再加深一层。
 
4.崔岩解读《声律启蒙》
 
在他的小程序“岩讲录”上不定期更新。此前我曾在kindle上下载了各种版本的《声律启蒙》,都没看进去,但听大王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掰开揉碎这么一讲,听得根本停不下来。
 
早上挤地铁,背“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打发时间。假期去天津玩儿,看到街边有个连锁理发店叫“一东”,马上又联想到了这本书。
 
历史人文类
 
1.张明扬《此史有关风与月》
 
梁小民在序言里说,这本书交错运用了两种写法,一是小写大历史,如历史上的中朝关系,二是大写小历史,如太上皇卸任之后的退休生活等。
 
此外还有作者对一些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的再阐释,如分析《鹿鼎记》里的两个反清团体为何争斗不休,解释美国人为什么反对鸦片战争等,非常对我的脾胃。
 
2.张明扬《非常之人:20人的历史时刻》
 
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仅看标题都很玩儿,如“李广:战神的悲喜剧”“杨修:世家子弟的政治豪赌”“隋炀帝:关陇集团的弃子”“年羹尧:皇帝笔友之死”等。
 
把个人成败得失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视角下来讲述,非常引人入胜。
 
3.钱理群:《毛时代和后毛时代》
 
全书约70万字,极为厚重,注释、摘要非常规范,体现出了钱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没涉及什么红墙秘史,更多地是对毛思想的剖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书中的关键词之一是“五七体制”,这一体制的核心,就是所有单位都是“一把手说了算”。
 
不记得是谁说的了,“只要还是一把手说了算,我们就还没有走出毛时代”。
 
金庸相关类
 
1.王怜花《古金兵器谱》
 
这可能是市面上最早的解读金庸古龙的文章,对何帆、钟伟那代人影响很大。但说实话,我对书里动不动就塞两句现代诗的写法并不感冒。
 
2.六神磊磊《你我皆凡人》
 
六神是网红大V。靠自己一支笔从体制内写到体制外,才思敏捷,文笔轻快,态度鲜明,对现实中每个热点几乎都能从金庸书里抓取到人物和事件来匹配,这是真正读进去又读出来的。
 
3.张佳玮《浆糊梦》
 
张公子文字触感之好,在年轻一代的华文作家中几乎不做第二人想。模仿金庸,几可乱真。如果读金庸也算一门学科的话,他可以轻松拿到博导。
 
4.金庸《倚天屠龙记》
 
二十多年后重读金庸,感受最深的是他的古典文学功底: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四个字的,方正典雅,雍容华贵。小时候光顾着熬夜追故事情节,对此倒是印象不深。
 
5.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大仲马的小说对金庸影响特别大,某天随手打开《基督山伯爵》,第一卷节奏明快,非常吸引人,但从唐代斯越狱之后就有点拖沓了,人名太难记、情节偏平淡,有点看不下去了。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