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过去的一个月中,全球经济终有否极泰来之势:英国百年来的首次冬季大选以保守党大获全胜告终,英国脱欧有望走上正轨;中美之间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博弈,最终签署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两大不确定性因素消退,有助于全球经济触底反弹。

 

国内则是政策频发期,这个月举行的重要会议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委会议、国常会(4次)、金融委会议、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确实需要好好谋划。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据统计,今年会议公告中有29次提到“稳”字,多于去年的22个,“稳字当头”可谓实至名归。具体而言,有六个方面值得关注:

 

2020年的主要目标:稳增长。“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是明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20年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相比于去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以及“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关注点转到了结构调整,减税降费再加码的可能性不大

 

2020年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从去年的“松紧适度”转向“灵活适度”,进一步强调了灵活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应该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会议还提出“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

 

2020年的杠杆率:基本稳定。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提的是“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今年则调整成了“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三大攻坚战中的位置也由此前的第一排到了第三。原因一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二是由于如果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杠杆率上升。

 

2020年的房地产政策:三稳。此次会议继续强调“房住不炒”,与12月6日政治局会议没有提到房地产调控相比,政策似乎有边际收紧,但其实不然。因为:一是没有像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二是增加了“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表述,明确了地产调控的目的不是让房价下跌;三是强调要“全面落实因城施策”,意味着地方政府可能会有更大的自由度。

 

2020年的基建投资:更加具体。相比于12月初政治局会议的表述,此次会议没有再泛泛而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具体到“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信网络建设,加快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实施,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既有重大设施建设,也有补短板工程。

 

与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逆周期调节”的声调稍有减弱(可参考《不动声色的“稳增长”动员》),而更多强调“必须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加强全局观念,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具体体现在稳增长与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等目标间的动态平衡(可参考《把握动态平衡,应对三期叠加》)。

 

深改委会议


 

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明确十九届四中全会地位。会议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十九届四中全会不仅系统集成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而且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为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供了根本遵循。两次会议相关决定将在实践中同步推进、相互促进。

 

强调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会议指出,要注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对标对表,理清工作思路和工作抓手。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改革方向、节奏和效果。会议要求,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抓紧编制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成果形式;改革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时候推出、对制度建设有什么作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落实改革“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刀切”是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现实的客观要求,此前的环保限产、去杠杆和房地产调控等方面的“一刀切”影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误伤了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本次会议特别强调,落实改革方案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要求治理行为要实现精准化、精细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操作方面,11月18日,央行重启一度暂停16个交易日的逆回购操作并下调中标利率,为2015年10月以来的首次。11月20日的LPR报价,1年期和5年期利率均下行5bp,符合市场预期;5年期利率同样下调5bp,略超预期,但考虑到后来提到的“三稳”导向,倒也属于正常现象。

 

货币政策导向方面,11月16日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了“两加强、三结合”的思路(即“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强结构调整,进一步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发挥好银行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不过,央行也提出,“货币政策保持定力,主动维护好我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常态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警惕通胀预期发散”“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猪价推高物价,货币政策仍有顾虑。

 

11月19日,央行组织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易行长在总结中强调四点工作:一要继续强化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要坚持推进结构调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改革的办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三要发挥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四要继续推进资本补充工作,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与去年第一次召开这一会议相比,参会人员的级别更高,大行的一把手大多出席,体现出高度重视。

 

11月22日,银保监会召开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座谈会。要求大型银行在实现今年制造业全部贷款、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的余额均明显高于上年的基础上,要切实发挥头雁效应,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深入挖掘制造业客户需求,优化内部流程机制,建立完善专项考核激励政策,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金融服务制造业“愿贷、敢贷、会贷”长效工作机制。

 

财政政策


 

11月27日,财政部宣布提前下达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万亿元,占2019年当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2.15万亿元的47%。从9月初国常会放出风声,到11月底才宣布下达,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原因可能由于2019年实现6.0-6.5%的目标问题不大,所以中央没像去年那样急于将财政资金前置使用,而是集中到2020年使用。也可能由于专项债投的过猛,泥沙俱下,不少项目存在风险。

 

11月20日,国常会听取个人所得税改革情况汇报,确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纳税人负担。会议指出,下一步要合理有序建立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制度,使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更好落实并不断完善,实现税制可持续。明年是汇算清缴的第一年,各位金融民工们要好好关注。

 

12月3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基于消费税调控特点和后续改革需要,在法律草案中设置了衔接性条款,规定“国务院可以实施消费税改革试点,调整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和征收环节”,在法定框架下保留了对消费税制度相机调整的灵活空间,确保了下一步以消费税为着力点推动健全地方税体系的法律基础。经济下行加上减税降费,地方政府的日子紧紧巴巴,所以必须要对央地税收分成进行调整。

 

稳就业


 

1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多措并举做好“稳就业”工作,要求大力支持灵活就业,更好促进残疾人就业,通过《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草案)》用法治手段治理农民工欠薪顽疾。稳就业位居“六稳”工作之首,也是中央最为关注的。只要就业不出大问题,可以适度容忍经济下行。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提前实现,但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稳就业压力加大。要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在积极扩内需、稳外贸带动就业扩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举措。一是各地要着眼稳就业大局,出台更多支持新增就业岗位的措施,抓紧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规定。二是加大力度援企稳岗。三是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四是完善就业托底保障。

 

稳金融


 

 

11月14日,银保监会在南昌组织“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召开座谈会,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股权管理,加强对股东的穿透监管,防范道德风险;深入整治各种违规金融行为,坚决打击各种非法集资活动,继续拆解影子银行,遏制房地产泡沫化倾向,主动配合地方政府整顿隐性债务;加快银行理财转型,整顿规范信托机构。——不过,这则消息迟至11月26日才由央行网站发布。

 

11月25日,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指出,通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和多措并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未来要进一步提高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风险,加强对股市、债市、汇市实时监测,阻断跨市场、跨区域、跨境风险传染,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

 

11月28日,金融委召开第十次会议,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展和下一步思路举措等问题,部署近期金融改革开放重点工作。会议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多渠道增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完善防范、化解和处置风险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和中小银行改革,引导私募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12月4日,四川省宣布依法依规取缔省内全部P2P业务,成为继湖南、河南、山东、重庆之后,第五个取缔辖内全部P2P业务的省份。据统计,截止2019年11月底,全国范围内能够正常运转的P2P网贷平台仅为374家。较2015年行业规模顶峰的3570余家相比,近90%的网贷平台销声匿迹。

 

稳外贸


 

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共10个部分34条。主导思想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大力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指导意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将新发展理念贯穿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二是将“五个优化”和“三项建设”作为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三是将深化改革作为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四是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作为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稳外资


 

12月12日,国常会通过《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草案)》,实化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的措施。

 

为落实好明年1月1日实施的外商投资法,以法治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草案)》,于明年1月1日同步配套实施。《条例》围绕外商关切,从行政法规层面实化和明确了相关事项。

 

会议要求以贯彻外商投资法和《条例》为契机,为包括港澳台企业在内的中外资企业营造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二是强化投资保护。三是规定主管部门在审核有关行业、领域准入许可时,不得在许可条件、申请材料、审核环节、时限等方面对外国投资者设置歧视性要求。四是规定了不依法平等对待外资企业、违法限制外资企业平等参与标准制定、不履行政策承诺、强制转让技术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五是明确港澳台投资者在内地投资参照的参照标准。

 

稳投资


 

11月18日,总理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后续工程和水利建设等工作。总理表示当前扩大有效投资要把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突出重点。

 

11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管理的通知》。要求更好发挥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作用,做到有保有控、区别对待,实现有效投资和风险防范紧密结合、协同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二是适当调整基础设施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三是鼓励依法依规筹措重大投资项目资本金。四是严格规范管理,加强风险防范。

 

12月初,发改委发布通知,将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集中开展为期半年的“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一是疏解治理投资“堵点”,包括行政审批、投资政策、建设条件落实等方面;二是全面开展投资审批合法性审查和清理,制定国家和省两级投资审批事项清单;三是聚焦《政府投资条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加快实施,完善投资法规制度体系。

 

营商环境


 

11月22日,发改委、商务部正式印发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共列入事项131项,比去年的版本减少20项,放开“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一批有含金量的审批,同时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等依法新设或符合清单定位的准入措施纳入。发改委下一步将以服务业为重点开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试点。

 

11月27日,国常会部署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契机,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为发挥好营商环境评价的引导和督促作用,会议要求在2018年以来全国部分城市开展的国内营商环境试评价基础上,以市场主体感受为依据,改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既查找解决共性问题,又不增加地方和企业负担。要对标国际先进,抓住纳税、获得信贷、跨境贸易等短板弱项,推出有针对性改革举措,定责任定时限逐项落实,加快推广社会认可、行之有效的做法,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保供稳价


 

11月15日,发改委表示,将五方面着手保障猪肉消费。一是继续加力促进生猪生产。二是多渠道增加肉类供给,增加牛羊肉、禽肉、鸡蛋生产和供应,多渠道扩大猪肉和牛羊肉等替代品进口。三是妥善实施冻猪肉储备投放,目前中央和地方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冻猪肉储备,会择机向市场投放,保障猪肉消费需求。四是兜底基本民生。五是密切监测预测价格变化。

 

12月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今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12月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11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2%,自去年11月份以来首次回升;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已连续2个月回升。随着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出栏生猪会逐步增加,涨价预期回调,11月份活猪和猪肉价格连续4周回落。根据生猪自然生长规律,从存栏增加到形成上市供应能力还需半年左右时间,短期内猪肉市场供应仍然偏紧。再加上明年的春节错位因素,未来两个月CPI仍有上冲动能。

 

尽管如此,这已是强弩之末。考虑到猪肉进口规模增加且基本在库待售、前期压栏大猪逐步上市以及政府储备和商业库存的冻肉适时投放等因素,元旦春节期间的猪肉供应将有所增加,再加上价格高位运行对消费也有所抑制,整体供需形势应不如此前那么紧张。预计春节之后,CPI将呈现渐进回落态势。

 

区域发展


 

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统筹规划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水平等多个方面,在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提供了依据。

 

《纲要》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体现了区域联动发展的规划特点;二是明确了通过更高层次的开放,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能级和水平的发展目标;三是彰显了示范区的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的引领作用。

 

12月初,《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正式印发,明确了2019-2025年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127项具体任务,前瞻谋划了一批与先行示范区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工作,并明确各项任务的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确保各项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位,形成全面系统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扶持小微


 

12月12日,国常会强调,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和容纳就业的生力军。

 

国常会提出,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年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20%。为此,会议要求,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清理减少融资各环节收费,支持银行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发展便利续贷业务和信用贷款,将小微企业贷款享受风险资本优惠权重的单户贷款额度上限由500万元提至1000万元,将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平均担保费率逐步降至1%以下,确保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明显进展。

 

12月13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研究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微观政策要活这个政策取向,加大服务中小企业的工作力度。

 

一是要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考核激励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要加大对市场结构的公平竞争审查,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和发布制度;三是要加强中小企业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提升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会议要求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抓紧修改完善《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安排。

 

产业发展


 

11月15日,发改委等1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制造业重点行业、服务业重点领域,提出加快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双向融合发展的10项可能路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11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规划》从五个方面明确了我国未来将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建立激励相容的养老制度: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二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三是打造高质量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