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 丨 王静文

 

 

9月中旬以来,中美之间又呈峰回路转势态。在第十三轮磋商之后,双方约定暂停战火,美方原先将在10月15日从25%升到30%的2500亿美元关税将不执行,双方力争用五周的时间达成第一阶段协议。近日,IMF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0.2个百分点至3.0%,这是今年以来的第四次下调,已降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增幅。受外需不振拖累,中国9月出口增速也出现明显回落。

 

国内方面,在经历了威武雄壮、喜庆祥和的国庆庆典之后,经济重心重新转向稳增长。国庆前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与金融委第八次会议都强调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而从央行公布的9月金融数据来看,新增信贷和社融都超出预期,其中用于基建相关贷款增速已回升至今年以来最高水平。

 

 


 

 

财政政策:减税降费落实落细

 

财政政策的主基调仍然是减税降费。10月16日的国常会专门听取了今年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汇报,要求确保为企业减负担为发展增动能。包括要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指导各地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以及研究措施进一步推改革、促发展、增就业等。此外,明年的专项债将会提前至今年四季度发行,这将有利于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国资划转社保全面推开。9月20日,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全国划转工作的时间要求。9月25日,工行、农行宣布第二大股东财政部已将持有股权的10%划转给社保基金,这意味着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国资划转社保全面推开后,充实社保基金的效果将会明显显现,不仅有助于实现社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能为减费降税打开空间。

 

央地收入分成有新举措。10月9日,国务院印发《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具有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的方向性意义。一是保持增值税“五五分享”比例稳定。意在稳定预期,打消过渡期后中央提高比重的担忧。二是调整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分担机制。含有地区之间“均贫富”的意味。三是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这有利于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但所涉品目规模较小,短期实质意义有限。

 

 


 

 

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央行在9月底召开货币政策三季度例会。会议对形势的判断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从去年四季度例会的“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到一季度例会的“坚持逆周期调节”,到二季度的“适时适度实施逆周期调节”,再到这次会议重提“加大力度”,货币政策有一个明显的“加油-收油-再加油”的脉络。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央行在9月16日实施了全面降准,并将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实施定向降准。9月20日,新版LPR第二次报价出炉,5年期以上品种利率未降。1年期品种报4.20%,比上次略降5bp;5年期以上品种报4.85%,与上次持平。

 

在9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易纲表示,“既要稳当前,也就是说要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我们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速度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大体上相当、大体上匹配,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持我们杠杆率的稳定,使得整个社会的债务水平处于可持续的水平。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长远,也就是说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改革的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稳增长的权重已经压过调结构和防风险,但由于今年以来杠杆率持续上升,监管层对此仍有警惕。央行就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即有此考虑。不过,由于CPI近6年来首次突破3%,且未来几个月将会持续,这也限制了央行降息空间,三季度例会中也提到“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预计未来央行更有可能通过降准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并通过LPR传导至贷款端,降息举措将更为审慎。易行长表示将会“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

 

 


 

 

金融开放再加快

 

这个月金融开放步伐亦明显加快,这既我国扩大开放尤其是金融开放的既定路径,也是对美国关于知识产权与金融服务业关切的回应。

 

自7月份的金融开放11条以来,金融对外开放进程“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迟”已成共识。7·30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对外开放,加紧落实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金融委第八次会议,“要进一步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和资金进入境内金融市场,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决定》发布,“规定外国银行可以在中国境内同时设立外商独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或者同时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等。外资投资债市也更为便利。

 

10月16日的国常会强调,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一是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二是促进投资便利化。三是平等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外国投资者和外资企业转让技术,依法保护商业秘密,完善电商平台专利侵权判定通知、移除规则。政府采购不得限定供应商所有制形式、投资者国别、产品或服务品牌等。四是支持地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9月27日,金融委召开第八次会议。这是继8月31日第七次会议、9月5日全国金融形势通报和工作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之后,金融委近一个月来召开的第三次会议。此次会议认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趋于收敛”,市场预期基本稳定,当务之急在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不同支持措施,以克服顺周期思维(9月5日会议特别强调)、实现逆周期调节。

 

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求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和激励机制,遵循金融机构经营规律,发挥好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宏观杠杆率尤其是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骤升,目前仍有加杠杆空间的只剩中央政府,以及等同于中央政府信用的政策性银行。9月以来,PSL重启,政策性金融机构将通过这种方式向基建项目提供资金。

 

商业银行。加快构建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丰富银行补充资本的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据银保监会统计,半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4.12%,已下降至去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资本充足一旦形成掣肘,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将有心无力,必然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年初央行已经推出了CBS,监管层鼓励银行发行永续债,多渠道补充资本,预计后续银行资本补充需求会继续上升。

 

针对中小银行。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资本补充与改进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中小银行下沉重心、服务当地,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大行主要对接大企业,而中小银行是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主力。下半年以来,债券市场短期信用利差有所收窄,长期信用利差却仍在高位,民企、小微的融资难度仍然偏大,所以金融委对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做出了强调和专门安排。

 

 


 

 

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是总理最关注的政策之一。

 

9月9日,深改委第十次会议 通过《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复制推广借鉴工作的通知》。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刻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北京市、上海市聚焦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推出大量改革举措,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

 

10月8日,国常会审议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专门行政法规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更大力度放权,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和审批;推行“互联网+监管”,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强市场主体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和维权援助等机制。

 

 


 

 

扩大有效投资

 

9月以来,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接近尾声,但稳增长压力仍大。9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六稳”工作时将专项债券作为重点之一,除了提前下达明年部分新增专项债额度,专项债券可用作资本金的领域也明显扩围。

 

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释放中长期政策利好。纲要提出,要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充电、加氢、加气和公交站点等设施建设,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加快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近日已公布。交通部表示将加快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年)》编制工作。

 

9月24日,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称,要促进今年的预算内投资、其他政府投资、企业和民间投资、地方专项债券加快用于补短板、调结构、扩内需。要提前下达明年的专项债券部分新增额度,重点用于交通、能源、生态环保、民生服务、物流、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项目,确保早日见效。

 

要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更好地支持有效投资。要多措并举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发挥民间投资占总投资60%以上的作用。还要加快项目建设的步伐和进度、加强项目储备工作,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三个“轮子”一起转,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进入四季度之后,各地方政府已经储备和出台了一系列项目,预计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将继续发挥托底作用。

 

 


 

 

保供稳价

 

由于猪肉价格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保供稳价成为近期政策关注的重点之一。

 

9月26日国常会要求,一要强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通过取消不合理禁养限养规定、保证主产区饲料供应等,促进生猪产能加快恢复,做好进口和储备调节等工作,密切关注部分关联产品价格变化,防止物价联动上涨。二要跟踪分析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及时预警应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调控能力。三要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监测预警。四要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重点群体基本生活。

 

下半年来,已有8个部委通过财政补贴、社会救助、储备肉供应、扩大进口等手段,加大猪肉市场供应,以促稳定肉价。中美贸易磋商达成初步协议,预计中国将加大从美国进口猪肉规模,满足市场需求。但由于非洲猪瘟疫苗尚未研制成功,目前养殖户补栏倾向仍不高。从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来看,猪肉环比涨幅已经明显收窄,但同比涨幅仍在扩大,预计同比涨幅收窄需要等到明年春节之后。

 

 


 

 

地产调控打补丁

 

自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房住不炒,“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以来,关于房地产的调控仍在收紧,政策也在通过打补丁防止“跑冒滴漏”,如9月国常会要求,新增专项债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

 

房贷利率于10月8日起正式换锚。自10月8日起,新发放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以最近一个月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换锚”后的住房贷款利率与此前相比基本保持平稳,部分地区、银行二套房利率水平略微有所上升。 “换锚”本身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扰动,但是未来个人房贷利率上行的趋势大概率将延续,这体现了“房住不炒”的调控思路。

 

与此同时,中央在继续推出和完善各种长效机制。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发文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鼓励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探索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其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可用来建设对外“销售”的共有产权住房。住建部提出,将加快完善住房保障,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包括健全公租房的申请、轮候、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公租房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培育住房租赁市场,落实支持政策,加强租赁住房的供应;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鼓励人口流入大、房价高的城市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