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文丨王静文


从上周公布数据来看,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降温,房价终现见顶迹象。

 

根据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数据,7月美国成屋销量折年率为481万套,连续第6个月环比下降后,已降至2020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更重要的是,7月成屋销售中位价为40.4万美元,自上月的历史最高水平41.4万美元回落,今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回落。

 

与中国不同,美国房地产市场交易以二手房为主,其占比约为90%左右。因此,房地产交易更多体现为消费属性而不是投资属性,对开发投资以及上游的建筑材料、工程机械等影响不大,对下游的装修、家电、家具影响较大。

 

所以,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价格走势至关重要。美国CPI中,住房是第一大权重,占比约为1/3。疫情以来,在极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支撑下,美国房价迭创新高,直接将CPI推升至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

 

而随着房价触顶回落,后期CPI的上行压力将会明显转弱,相应的,美联储超预期加息的可能性也会下滑。根据17日公布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纪要,与会者一致认为,加息的步伐和未来收紧货币的程度将取决于未来信息暗示的经济前景及其风险。而房价触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增量信息。本周FedWatch显示,9月会议加息50个基点的概率已经上升至59%,预计年内还有100-12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

 

国内上周最大的意外是央行降息10个基点。


在前周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专门对物价走势、外部风险等作出分析,还特别强调“不搞大水漫灌”,所以我们在上周综述中认为“下一阶段降准、降息的可能性都在下降”。不曾想,一天之后央行就改弦更张,周一一早就宣布下调MLF和OMO利率各10个bp。

 

不过,从7月宏观数据来看,这次降息也在情理之中。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数据可谓全面走弱。除了基建投资尚可一战之外,消费(包括汽车消费)、房地产开发投资、制造业投资、工业生产、服务业生产均较上月回落,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压力继续加大。尤其是房地产市场,销售、新开工、施工、竣工、资金来源增速等继续大幅负增长,房地产交付风险继续压制居民加杠杆意愿。

 

进入8月之后,不少地区疫情呈抬头之势,静态管理范围较7月扩大,预计将继续对服务业、消费和就业等形成拖累。而当下南方地区正经历近50年来持续最长的高温热浪,四川、重庆、湖北、浙江等地被迫启动有序用电方案,必将导致工业生产收缩,所以8月经济仍有放缓可能,亟需“针对新情况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力度”。

 

8月16日,总理在深圳主持召开的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指出,“当前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势要起而不可落。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所以,央行降息可能预示着下半年增量政策将会陆续出台。

 

18日的国常会再度点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依法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实际上,这也是时下最及时也最简便的政策措施。

 

从时间上看,由于今年专项债已于6月底基本发行完毕,明年专项债提前发行可能会在四季度落地,三季度属于政策空窗期。通过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可以使财政政策保持在一定力度,继续发挥政策效能。从手续上来看,盘活这一限额不需要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批准,只需要财政部批准即可,手续更为简便。

 

截至6月末,专项债限额空间约为1.55万亿,除了大约3000亿元为中小银行专项债之外,剩余约1.2万亿可直接用于投资。其中发达地区剩余空间更大,如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福建、浙江的剩余限额合计达6199.6亿元,占地方政府全部剩余额度的41.3%。

 

总理在深圳会议上要求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发挥稳经济关键支撑作用”,除了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之外,自然也包括专项债的充分使用。

 

货币政策要“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导作用,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

 

在MLF利率下调之后,预计22日公布的LPR也将相应下调。市场普遍预计1年期将会下调10个基点,5年期以上则会超过10个基点。

 

而根据央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LPR下行,将会进一步回传至银行负债端,引导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上限加点幅度,降低综合负债成本。存贷款的同步降低,将有助于刺激资金活性,将过高的储蓄意愿转化为投资和消费意愿,从而支持信贷有效需求回升,激发实体经济活力。

 

当然,财政加码和货币降息只是常规操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扭转当前市场主体的偏弱预期。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时再度强调“改革开放还要继续往前推进,黄河长江不会倒流”,当日股市即报以大涨。

 

话题:



0

推荐

王静文

王静文

108篇文章 1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负责人,兼任盘古智库、凤凰国际智库等高级研究员。专注于宏观经济研究,在多家媒体开设专栏。

文章